- 2025年11月04日
 - 星期二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番石榴生产国,年产量约2630万吨,远超印度、伊朗等国家。这得益于其稳定的热带气候、肥沃的火山土壤以及从亚齐到马鲁古广泛且均衡的种植,番石榴从商业果园到家庭庭院几乎遍布各地。印尼的番石榴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剂和纤维,被视为天然的“免疫守护者”,且适应性强,农民全年均可种植。但印尼的番石榴大多以新鲜形式消费或在传统市场销售,深加工较少。印度虽非最大生产国,但在番石榴加工产业领先,被称为“番石榴强国”,其加工产品出口至30多个国家。大品牌生产番石榴汁和即饮饮料等,部分地区还供应果冻、果酱甚至天然化妆品原料,同时积极培育优良品种。中国南方将番石榴用于传统中药,如制成有助于降血糖和胆固醇的番石榴叶饮料;中国台湾在现代种植技术方面领先,生产优质番石榴供出口,还生产番石榴叶提取物用于健康补充剂和护肤品;越南的番石榴产业在冷冻果肉和浓缩物领域发展迅速;泰国以优质有机果酱、健康零食和无糖番石榴汁等产品出口日本和欧洲;韩国则从番石榴中提取抗氧化剂和维生素用于天然化妆品和护肤品。印尼番石榴加工产业落后的原因包括生产中心如东爪哇和苏门答腊的加工设施不足;农业下游投资和针对产业的优良品种研究缺乏;国内对新鲜番石榴需求大,导致更多聚焦国内市场;由于质量标准和全球品牌建设等问题,加工产品出口不够理想。印尼在番石榴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加工产业上落后于其他国家,若不及时改进,将继续只是原料供应国,而非高附加值产品拥有者。	
	
	
		
									
			
		2024年印尼棕榈糖产量大幅增长,从2023年的142吨增至154126吨,终结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产量增长主要由三个省份主导,东爪哇(60138吨)、中爪哇(51095吨)和北苏门答腊(23160吨),三者贡献了全国总产量的86%,其余产量来自南苏拉威西、西努沙登加拉及其他一些开始发展该商品的小地区。棕榈糖在印尼食品和饮料工业中日益重要,从城市当下流行的奶咖到乡村市场的传统糕点,其需求持续增长。作为棕榈糖主要原料的棕榈汁产量从2022年的17.3吨骤降至2023年的1.1吨,棕榈粉产量也停滞不前。此外区域不平衡,产量集中在少数省份;工业化程度低,多数生产仍采用传统方式。还存在农民再生问题,由于激励不足,没多少年轻农民愿意经营棕榈园,而棕榈树的生产期可达25-30年,若此趋势持续,2024年的产量增长可能是暂时的。政府虽将非木材林产品作为社会林业发展的优先项目之一,但地方层面的实施差异大,缺乏跨部门协调和财政激励,不利于棕榈产品的工业化发展。若缺乏长期干预,供应危机可能很快再次发生。商品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来自瓶装饮料和咖啡行业,但如果原材料仍然稀缺且仅集中在少数省份,价格可能飙升,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消费者也会受到影响。	
	
	
		
									
			
		投资部/投资协调委员会记录显示,2025年上半年投资实现额达942万亿盾,同比增长13.6%,相当于政府今年1905.9万亿盾投资目标的49.5%。其中外国直接投资贡献432.6万亿盾,国内投资贡献510.3万亿盾。日本曾是印尼主要且稳定的投资者之一,但近六年投资呈持续下降趋势。2019年上半年以24亿美元位列第二,2025年上半年仅16亿美元,在五大外国投资者中排名最末。中国投资增长显著,2013年投资仅2.97亿美元,排名第12;2017年升至第三;2019年上半年为23亿美元,排名第三;2025年上半年达36亿美元。马来西亚经历起伏,2019年上半年以10亿美元位列第五,2020年上半年骤增至59亿美元升至第三,2023-2024年未进入前五,2025年上半年以17亿美元重回第四,位于日本之上,展现出对印尼市场的浓厚兴趣。该数据统计排除了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因当时经济活动低迷。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印尼投资达36亿美元,虽同比下降8%,但仍是印尼主要外资来源国之一。中国对印尼投资额位列第三,仅次于新加坡(88亿美元)和中国香港地区(46亿美元)。中国投资不仅集中于矿产加工,还扩展至其他领域,包括新兴的椰子加工业。在印尼政府重点发展的下游产业(涵盖矿产、油气、农林、渔业等)中,中国投资占该领域总投资(280.8万亿盾)的12%。专家预测2025 年下半年中国对印尼投资将回升,并在2026年保持强劲势头。驱动力包括总统普拉博沃近期启动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大型项目(中印合作,涉及镍冶炼、电池生产及回收设施,投资近60亿美元)。投资可能进一步多元化,拓展至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领域。2025年5月,总统普拉博沃与中国总理会晤,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加强产业与供应链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印尼冷冻榴莲对华出口等,为跨领域投资铺路。投资与下游产业部长指出,中国投资者对印尼的兴趣依然浓厚,投资领域正不断拓宽。	
	
	
		
									
			
		】2025年上半年,印尼下游产业投资实现额达280.8万亿盾,同比增长54.8%,占同期全国总投资(942.9万亿盾)的29.8%;其中第二季度投资144.5万亿盾,占当季总投资(477.7万亿盾)的30.2%,呈增长趋势。矿产领域以193.8万亿盾居首,其中镍(94.1万亿盾)为核心,其次是铜(40万亿盾)和铝土矿(27.7万亿盾)。镍下游产业是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及回收系统)生态系统的核心,目前正与国有企业合作推进一项价值90亿美元(约150万亿盾)的全产业链项目(从镍矿到电池回收)。种植与林业领域贡献67.4万亿盾,棕榈油(31.6万亿盾)、原木(24.9万亿盾)和橡胶(8.2万亿盾)是主要构成部分。油气领域投资17.3万亿盾,其中原油7.9万亿盾,天然气9.4万亿盾。渔业领域投资2.3万亿盾,涉及盐、金枪鱼、鲣鱼、鲭鱼、虾、海藻、梭子蟹、罗非鱼等商品。投资与下游产业部部长表示,随着新投资者进入及多个战略商品下游项目推进,预计2025年下半年下游产业投资将持续增长,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	
	
	
		
									
			
		财政部长与印尼Danantara投资管理局首席执行官会面,重点讨论通过发行Danantara债券为33个战略项目融资的具体措施。33个战略项目中包含5个优先项目,分布在多个城市,选择标准基于项目准备情况和高社会经济价值潜力。双方达成共识,将确保每个投资都能为地区和国家发展带来附加值。双方强调维持地区项目运营连续性,认为向市场、公众及机构的透明沟通是加强协调的关键。此次会面体现财政部与Danantara的共同承诺,旨在制定更具针对性、可衡量和协调的投资计划。他们期望这些项目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能切实提升民众福祉。	
	
	
		
									
			
		印尼计划与美国企业合作建设17座模块化炼油厂,总投资达80亿美元(约合130万亿盾),用于加工从美国进口的原油。该项目是印尼与美国近期达成的进口关税协议的一部分,由印尼Danantara公司主导,预计将与美国工程公司KBR Inc.签署工程、采购与建设(EPC)合同。印尼将调整原油进口来源结构,减少从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传统供应国的进口比例,增加从美国的原油进口量。Danantara公司CEO承诺,美国原油进口不会对印尼政府造成财政负担,且所有操作将符合印尼法律法规。建设模块化炼油厂是印尼与美国商业合作的重要环节,需匹配进口原油的特性。目前双方仍在协商项目细节,印尼投资管理机构(Investasi Danantara)将参与其中。	
	
	
		
									
			
		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能源格局中,冶炼厂已成为新的地缘政治舞台。过去围绕石油和战略海峡的影响力争夺,如今转向对镍、钴、锂等关键矿产提纯过程的掌控,这些矿产是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的核心原料。掌握下游加工环节的国家能控制价格、供应,制定环保标准,并在国际谈判中占据战略地位。中国在全球矿产供应链竞争态势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整合战略,在刚果开采钴、在智利开采锂,并建立大型加工中心,得到政府低成本融资和技术补贴支持。目前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电池级镍供应、80%的硫酸钴以及几乎全部的合成石墨,在全球矿产定价和绿色矿产标准制定中影响力巨大。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动供应链重置,要求电动汽车组件需在特定区域或合作国家加工才能获得补贴;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2030年前40%国内加工目标,同时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度限制在65%以内;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也在积极与南半球资源生产国建立新合作关系。印尼自2020年实施镍矿出口禁令(虽曾在WTO遭质疑)后,催生了50多个提纯设施(如RKEF和HPAL)。镍加工品出口额5年内从20亿美元飙升至340亿美元,莫罗瓦利和韦达湾等工业区成为国内下游产业成功象征,创造超2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物流、金融等配套产业发展。不过项目由中国投资者占主导,使印尼易受外部动态影响;许多冶炼厂依赖燃煤发电,其产品可能面临碳税或欧盟绿色市场准入限制;大部分生产停留在铁镍等中间产品阶段,尚未升级至阴极或电池芯等高附加值产品。为此印尼实施基于排放强度的累进碳税,推动向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型;建立印尼矿产指数,作为透明公平的国内价格参考,防止转让定价行为;联合多边开发银行,将能源转型资金投向绿色提纯技术研发和工业区电力传输网络建设;建立湿法冶金领域卓越研究中心,研发更高效环保的金属分离技术,打造不易被复制的国内试剂或催化剂配方,将这些知识作为未来经济外交中的战略资产;加强矿产外交,发起“印度洋关键矿产走廊”论坛,联合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印度和西澳大利亚,统一物流标准、可持续认证和跨境供应链融资;在东盟和G20框架下,领导矿产生产国联盟,协商市场准入、清洁技术和基于关键矿产的绿色转型融资。这些政策举措有坚实宪法基础,《1945年宪法》规定土地、水和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并最大限度造福人民;关于矿产和煤炭采矿的法案强调下游产业义务和原矿出口禁令;政府法规中的矿产管理规定和战略产业激励总统令进一步完善了转型方向。冶炼厂不仅是金属加工工具,更是对世界能源未来掌控的象征。拥有矿产储备、战略地理位置和下游产业发展记录的印尼,若政府、私营部门和研究机构协同行动,有望从单纯的供应国转变为全球绿色经济未来的掌控者,实现定价、制定标准和改写全球绿色供应链规则的目标。	
	
	
		
									
			
		印尼计划在6个地点建设煤炭下游产业项目,将煤炭转化为二甲醚,该项目是18个国家下游产业和能源安全项目的一部分,其前期可行性研究已完成。项目地点位于Bulungan、Kutai Timur、Kota Baru、Muara Enim、Pali和Banyuasin等地。预计投资164万亿盾,将创造34800个就业岗位。由国家下游产业和能源安全特别工作组完成前期可行性研究,文档已提交给印尼投资管理局Danantara首席执行官,目前尚未确定具体建设方,Danantara将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社会、法律、技术等影响,并将委托独立方进行分析。1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618.13万亿盾(约合386.3亿美元),潜在创造276636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重点项目包括西加里曼丹省Mempawah铝冶炼厂(铝土矿)投资60万亿盾,提供14700个岗位;东南苏拉威西省Buton沥青产业投资1.49万亿盾,提供3450个岗位;涉及Lhokseumawe、Sibolga等多个地点的炼油厂,投资160万亿盾,提供44000个岗位;与炼油厂地点相同的储油罐项目,投资72万亿盾,提供6960个岗位。投资部长表示Danantara希望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这些项目,尤其是国内企业,认为更多项目的实施将对经济、就业等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且会妥善、正确地推进所有流程。	
	
	
		
									
			
		位于西爪哇省苏邦县的Patimban港作为国家级战略项目已投入运营,旨在缓解丹戎不碌港的压力并提升国家物流效率。该港口依托克塔贾蒂机场和高速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有望成为雅加达以外的新经济发展中心,带动井里汶、苏邦和Majalengka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推动工业区从勿加泗的芝卡朗和卡拉旺向苏邦转移。目前已有4家大型企业获得苏邦县的工业区经营许可证,分别是Subang Smartpolitan(Suryacipta集团)、PT Comarindo Pratama、PT Intijaya Subang Industri和PT Taifa,它们正在Cipeundeuy、Kalijati、Purwadadi和Pagaden四个不同地区建设工业区。这些建设符合《工业法》和《工业区政府条例》,旨在提升国家工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实现发展均衡。参考卡拉旺等现有工业区的经验,苏邦可能面临空间规划、人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劳工、人口等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犯罪案件等。苏邦县政府需采取多项举措,包括培养高素质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加强中小微企业产品建设、完善区域空间规划以防止农业和种植区功能转换、制定全面的法规(如地方法规或县长条例)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苏邦县长致力于提升劳动力质量,通过基于能力的培训减少失业(目前苏邦约有6.7万失业人口),确保当地劳动力能参与工业区就业。同时承诺保护绿色空间和农业区域,维持环境平衡,保障苏邦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区的地位(其水稻年产量平均达130万吨干稻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