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有11大黄金产地,今天咱们就按地图顺序,来聊聊其中的11个。你会发现,印尼的黄金大多来自铜金伴生的大型矿带。老矿区能稳定带来现金流,新矿区则努力增加产量,而真正决定黄金供给量的,是每个矿区的工程进展速度。
首先是位于苏门答腊北部的Martabe,它可是这一带的王牌矿区。Martabe以稳定著称,每年产出二十多万盎司黄金的目标非常可靠。这里资源储量充足,成本也控制得很好,在很多投资者眼里,它就是个“优等生”。
接着是Aceh Tengah,位于亚齐中部。这个地方勘探热度很高,受到的关注也多,但权威的信息披露比较有限。
再来到爪哇岛的老矿Pongkor。它发现得早,也为当地贡献了很久的黄金产量。如今虽然进入了开采寿命的后期,每年产量大约只有一吨左右,但它对本地的产业链、就业以及回收金体系来说,仍然很有意义。
然后是东爪哇的Tujuh Bukit,它是东爪哇的样板矿区。这里采用氧化矿加堆浸工艺,每个季度能稳定输出2.5万盎司左右的黄金,是现金流的“压舱石”。更重要的是,它的深部有巨大的铜金斑岩潜力,就像是项目里的“隐藏BOSS”,未来一旦开发,前景不可限量。
转场到西努沙登加拉的Batu Hijau,这是一个著名的露天铜金矿。它每年的黄金产量常年在八十万盎司左右。它和即将扩大规模的冶炼配套设施,以及Elang等后续项目,构成了“矿—冶—港”一体化的强大体系。规模大加上一体化,就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和确定性。
还在松巴哇岛,我们换到Dompu。这里有超大型的铜金斑岩资源,储量非常可观,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它代表着未来的增长潜力,一旦落地建成,在未来几年将会成为印尼黄金新增产量的重要来源。
再来到中加里曼丹的Pujon,这里更多的是中小型矿场和手工作业的开采格局。公开数据比较杂乱,权威的金属量数据也不太明确,是一个需要时间去筛选和了解的区域。这也让我们看到,印尼的黄金产业不只有大型现代化的矿区,还有比较草根的一面。
回到苏拉威西北侧,Pani是近两年的“新黑马”。它的金储量已经提升到了约480万盎司,计划在2026年一季度产出首批黄金,远期每年的产量有望达到50万盎司。这意味着印尼黄金产量的边际增长,很可能在这里实现。
最后到北苏拉威西的Toka Tindung,它是成熟的露天转井下运营的样本。这里的储量近390万盎司,近年来通过工艺改进和井下开采的切换,延长了矿区寿命。
还有北马鲁古的Gosowong,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下金矿。它的资源和储量都在百万盎司级别,价值就在于成熟与稳定。多年的运营经验,加上区内后续靶区的跟进,让它就像一台耐用的“印钞机”。
如果把印尼黄金比作一支球队,那Grasberg就是绝对的C位。它是世界级的铜金巨矿,地下采场的规模非常惊人,每年的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它不仅产出矿石,还在打造贵金属在岸精炼的环节,相当于把“从矿到金条”的整个链路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全球视角来看,印尼是一个黄金大国。它的地质可采储量约3600吨,在全球约6.4万吨的储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4年矿山产金约100吨,稳定位居全球前十。央行的官方黄金储备约78.6吨。在消费端,小克重金条和首饰的需求持续走强。整体来看,印尼的黄金产业呈现出“上游依托大型铜金矿,在岸精炼与品牌化加速,终端以净进口补位”的结构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