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钢铁行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节点。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粗钢产量将近18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60%。而在同一时间,中国的钢铁年产量接近13亿吨,占全球六成。
表面看,这是体量差距;但深层看,它是产业协同、资本积累、政策执行力的差距。印尼钢铁不是不努力,而是长期在“政策保护”与“市场竞争”之间摇摆不定——既想自强,又不敢放手。
第一、版图重塑:老厂守城,新势力崛起
印尼的钢铁业,几十年来几乎由Krakatau Steel(KRAS)一家国企撑起半壁江山。它生产热轧板卷(HRC),如今正试图建成印尼第一个千万吨级钢铁集群。
但在新格局里,合资与外资的力量更加明显。
Krakatau POSCO把韩国的高炉体系带进芝勒贡;Gunung Raja Paksi(GRP) 代表了民营资本的突围,用电炉与绿钢路线证明“小厂也能精”;而德信钢铁(Dexin)、IMIP、IWIP 这些名字,背后是中资主导的园区化模式,从镍铁到不锈钢形成垂直闭环。
Krakatau Steel一再获得政策兜底,却迟迟未能提升效率;而民营与外资项目的成长,却往往被监管的不确定性拖慢。产业多元化,本应意味着竞争,但在印尼,它仍然是一场“准行政划分”的博弈。
第二、产业逻辑:资源富国,制造贫国
印尼拥有丰富的镍、煤、铁矿资源,却依然是建筑钢材与板材的进口国。
上游资源端,本地矿业贡献了镍铁与能源,但铁矿和焦煤仍大量依赖进口;中游制造环节,三种路线并存——高炉(BF-BOF)求规模,电炉(EAF/DRI)求灵活,不锈钢链(NPI→不锈)靠资源整合。
下游应用则被房地产与政府基建主导,消费结构单一。
印尼钢铁的根本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需求结构不稳、产业配套不全。
当“政府项目”成为主要客户,企业的生死往往取决于预算拨款而非市场竞争。大量新建产线“造得快、用得慢”,而配套的机械、模具、汽车、造船等中下游制造环节,仍远未形成产业闭环。
这意味着——印尼的钢铁增长,看似热闹,实则“上游内卷、下游缺位”。
第三、政策迷宫:保护还是束缚?
印尼政府一方面高喊工业化,另一方面又层层设限。
- SNI国家标准强制执行,几乎覆盖所有钢材品类。初衷是质量监管,结果却让中小厂商寸步难行。
- TKDN本地化含量成为政府采购的“通行证”,但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审核“造表造数”,形式主义滋生。
- 进口许可与技术性审查仍是跨国企业的最大痛点:要先通过工业部审查,再拿贸易部批准,最后过海关核查。一个许可证可能拖上几个月,足以错失市场窗口。
所以这些政策表面上在保护本地制造,实质上降低了市场效率,抬高了交易成本。
在“去进口化”的旗帜下,印尼事实上在加厚市场的边界——不让钢进来也不让竞争进来。长期看,这种保护性监管反而削弱了企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尽管问题重重,但印尼的钢铁故事仍有看点。
一方面,建筑、能源、造船、家电、汽车等领域的需求还在增长;新首都IKN、爪哇与苏拉威西的基础设施工程,也在拉动真实用钢。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背景下,印尼成为东南亚最具潜力的钢铁制造中转地。
现实情况是,印尼若只满足于“资源+初级加工”,就会被困在低附加值陷阱;而若想进入高端制造,又必须跨过三道门槛——能源价格、环保约束、产业人才。
如果印尼不能在政策和管理层面形成自主竞争力,那么未来的钢铁产业,可能只是“外资投资、本地消化”的模式——产能在印尼,价值却在别处。
印尼钢铁行业的命题,从来不是“能不能造”,而是“造得有没有竞争力”。它正在被政策保护,却还没学会靠市场生存。真正的工业化,不是关上门的自给自足,而是开放后的自立自强。当印尼开始把“标准”当作市场工具,把“保护”变成创新激励,这个行业才算真正进入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