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真认证开始“硬执行”、含糖饮料税又进入政策窗口——最近几条热搜,直接把印尼食品饮料(F&B)行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过去十多年,印尼食品饮料行业更像一台稳稳的发动机,而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热门赛道。它长期都是印尼制造业的“老大”,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常年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对印尼全国GDP的拉动也一直保持高位。
从消费端看,“吃喝”在印尼老百姓支出里的占比很稳定,疫情后各个品类的结构也明显恢复了。从供给端说,本土品牌和跨国品牌并行的格局越来越清晰:本土品牌在口味本地化、价格布局和下沉渠道上的优势越来越强;跨国企业则在质量管理、配方研发和供应链规范化上,依然握着深厚的“护城河”。
第一,市场线:规模、结构与玩家
从规模来看,印尼食品饮料制造端每年保持个位数增长,零售端的包装食品和饮料销量也稳步上升,量和价的结构在复苏过程中出现了分化:中端价格带成了走量主力,低端价格带稳住基本盘,高端和健康功能型产品则负责撑起毛利和品牌溢价。
从品类结构说,方便面、瓶装水、乳品/冲调、烘焙零食、碳酸饮料和功能饮料,是最核心的几个赛道。方便面常年保持全球级的消费量,本土两大品牌Indomie和Mie Sedap已经筑起了稳固的“护城河”; 瓶装水AQUA是领头羊,Le Minerale和Cleo在后面追赶;乳品受本地原料自给率影响很大,但学校和公共餐饮的扩张带来了不少增量;烘焙和零食靠着连锁化和社交媒体种草,单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碳酸和即饮饮料则在价格波动、舆论争议中,加速向低糖、零糖和功能化转型。
第二,政策线
监管层面的核心变化,得从清真认证强制落地说起。以前清真合规大多是“建议性”的,现在直接变成了“准入门槛+上架前置条件”。企业不只是在包装上加个标志那么简单,得把认证体系、配方选择、生产线切换还有供应商管理,全都纳入项目管理清单里。
紧接着就是营养标签的推进计划,高糖、高盐、高脂的产品很快会被“高亮身份”,而且还会配上广告投放限制、校园周边禁售等更严的规定。这意味着,“健康配方+合理份量”不再是市场热点,而是企业必须满足的合规要求。
虽然含糖饮料税(MBDK)短期内没那么快落地,但政策窗口并没关,企业得按“随时可能实施”的情况,提前算好税后毛利和价格带的压力。与此同时,BPOM注册和SNI强制目录还在不断细化,不管是配方、标签、包装还是产地,只要有一点变动,都得重新算好再注册的时间。
第三,供应线:三颗成本“螺丝”与企业的三次进化
行业成本波动,主要看三颗“关键螺丝”:
1. 对进口小麦依赖度很高,所以面条、烘焙产业链对国际小麦价格和运费变化特别敏感;
2. 加工环节很依赖原糖的进口配额和节奏,直接影响饮料、糖制品的成本;
3. 本地乳清、奶粉供给不足,直接牵动乳饮、冲调产品的配方成本。
不过好在印尼在棕榈油、咖啡、可可、香料、水产等原料上有本土优势,包装用的PET树脂、回收料、无菌纸盒也在本地加速布局,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正在变强。
总结下来,印尼食品饮料行业的增长不是靠运气,而是制度规范、渠道布局和产品实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落地的方法其实很实在:先把合规时间表敲定,再选一个中端价格带的细分领域,跑通“认证—首发—复盘”的完整流程,同时为小麦、原糖、乳品搭建好成本对冲和备用供应体系。只要你在合规、价格带、渠道这三件事上比别人提前半步,规模和品牌自然会跟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