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落地印尼直播答疑

在全球贸易局势因特朗普关税新政而风云变幻之际,印尼积极调整贸易政策,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尤其是布局印尼市场带来了诸多新机遇与挑战。本次直播印尼王掌柜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有意开拓印尼市场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信息。

一、政策调整核心内容与趋势

受特朗普关税战影响,印尼为降低冲击,在贸易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重点聚焦于取消部分产品配额和废除部分TKDN(印尼本地化成分)限制。不过,从政策提出到落地实施预计需要约一个月时间,企业需耐心等待具体细则出台。

1.行业差异下的政策调整幅度:

不同行业在此次政策调整中面临不同境遇。像不锈钢锅具这类印尼本地已有生产和配套能力的产品,政策放宽幅度较小;而对于一些技术门槛较高、本地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如部分特殊钢材、机电产品中的液晶电视零部件等,政策放宽甚至取消配额限制的可能性较大。

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倾向: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如纺织品、鞋子、家具等,由于涉及本地大量就业,印尼政府在政策放宽上较为谨慎,更多是在保护本地产业的前提下,对部分无法本地替代的产品或环节进行有限度的调整。

二、各行业市场机遇与风险剖析

1. 制造业:

在制造业领域,汽车配件行业受日资品牌主导的供应链体系影响,传统燃油车配件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薄,但新能源汽车配件领域随着印尼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不过,进入该领域需精准把握行业机会,做好市场定位。工程机械行业中,常规起重设备因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深度布局,跨境贸易拓展空间受限;而特种设备则可能因本地供应不足存在一定机会。

2.农业及相关产业:

印尼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每年计划开辟100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这为农机、农技、农资等相关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中小型农机在印尼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可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提前布局。但农药市场因部分头部企业已深度布局,新进入者机会相对局限,可考虑拓展农资领域的其他类目。

3.服务业:

在服务业方面,餐饮行业中,中餐餐饮在雅加达以外的城市如三宝珑、泗水等地可能更具发展潜力,避免了过度扎堆竞争;连锁奶茶等则需根据具体市场情况选址。教育行业里,职业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基本生产技能培训等领域需求旺盛,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医疗服务领域,医疗器械、助听器等产品市场空白较多,国产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有机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医疗器械前期渠道开拓需要一定时间和投入。

三、企业出海印尼的实用建议

1. 公司注册与运营要点:

在印尼注册贸易公司相对简便,两周左右即可完成,且多数行业允许外资百分百持股,资本注册450万人民币无需实际验资。然而,若开设工厂,除公司主体注册外,环评和产品准证办理耗时较长,企业需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企业应尽快建立本地公司主体,这有助于提升在当地拓展渠道、链接资源时的信任度。

2.行业选择与发展策略:

企业出海印尼在行业选择上,应遵循“to b好于to c,本地组装优于跨境成品,做品牌强于做白牌”的原则。to b行业能为当地产业链赋能,市场机会相对更大;本地组装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定位,避免盲目跟风不熟悉的行业,降低风险。

3.与行业协会合作的重要性:

印尼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意见反馈。企业应积极与行业协会建立联系,甚至尝试加入,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表达自身诉求,争取政策利好。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得更有利的政策支持,还能参与行业生态共建,实现与本地企业的互利共赢,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4.尊重专业服务,避免踩坑:

在办理公司注册、产品认证等事务时,企业要尊重专业,避免因贪图便宜选择不靠谱的代理。这些代理可能因经验不足、办证能力欠缺,导致企业走弯路,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专业的服务机构虽然费用可能相对较高,但能确保事务高效、合规办理,帮助企业避免潜在风险。

本次直播还预告了4月15日的印尼双语人才产品说明会,旨在为落地印尼的企业解决双语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当前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印尼市场凭借其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选择之一。企业应积极关注政策动态,结合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勇敢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印尼对于中国制造的爱恨交错

印尼政府这段时间对中国产品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嘴上喊着要挡洪水,身体又离不开这条大河。一边是部长们在镜头前痛批廉价中国货砸的本地中小企业抬不起头,一边是印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2025年1-5月份中国依然牢牢占据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贡献了将近40%的非油气进口份额,对应的进口额大约334亿美元,占到印尼整体966亿美元进口盘子里最大的一块。 故事的第一幕发生在二手衣服市场,印尼中小企业部长Maman先是配合财政贸易系统高调宣布要消灭非法二手进口衣,紧接着画风一转点名要整顿来自中国的超低价服装和白牌成衣,因为这些货正在啃食蚕食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 在他口中廉价中国产的衣服加上走私的二手衣服,就是压垮本地小工厂和摊贩的组合拳。于是政府一边规划把查获的二手服装粉碎回收做再生原料,一边对外宣布已经整合了约1300个本地品牌,从衣服、裤子、鞋子、凉鞋,让原来卖进口旧衣裳的摊贩改卖国产货,以此作为替代方案。 第二幕,换到重工业战场,矛盾感更强。印尼国会和钢铁协会这段时间轮番喊话,来自中国的钢材在2024年上半年对印尼的出口量同比暴增34%,从223万吨涨到将近298万吨,而本地钢材的产能利用率却徘徊在5成左右。 印尼国家重大项目里有一半以上用钢依赖进口,官方和智库的说法很直接,如果任由中国钢铁进口冲击,印尼的钢铁工业和经济主权都会被侵蚀,因此必须重整钢铁贸易秩序。在国家战略项目中优先用国产钢,同时加大对低报价格、走私渠道的稽查。但镜头稍微拉远一点,你又会看到另一组完全不同的数字和语气。印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贸易统计显示,2025年5月,印尼进口总额约203亿美元,其中非油气占到87%左右。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74亿美元,占当月非油气进口的36%多。 这些来自中国的进口不只是廉价成衣和钢铁,还有大批机器设备、车辆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和各类工业原材料,是印尼制造业、基建项目和日常消费的血管和骨架。换句话讲,政府嘴上要减依赖,现实上却很难对这样的大体量供应链说不。 于是印尼政府对中国产品的矛盾心态就被摊在桌面上,对内叙事必须强调保护中小企业,拯救本地工业,不能让廉价进口淹没国货。所以会不断放出要查二手服装、查廉价服装、查钢铁倾销、修订进口条例、提高关税上限的强硬信号。 对外则又必须承认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和关键投资方,希望对方多买印尼货、多投项目,而不是只有商品的单向涌入。前者是政治上需要给选民和中小企业的交代,后者是现实经济上对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两条线在媒体上同时存在就形成了你现在看到的那种既要又要的复杂心态。 站在中国老板的视角读懂这种矛盾比盯几条单一新闻更重要。只靠便宜货出口吃印尼市场未来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愿意本地化生产进园区做合规带动就业和税收会被当成帮助印尼对冲风险的伙伴。 换句话说印尼政府不是在简单反对中国货,而是在用一套打击非法与极端低价加抬高技术门槛加扶持本土品牌的组合拳重写与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对于准备出海印尼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顺着这条线把自己从做跨境贸易变成做本土供应链,谁就更有机会在下一轮政策博弈中站稳脚跟。

掌柜解读印尼经商:别靠 “降维” 靠 “扎根”

各位老板,来印尼做生意,千万别再抱着“降维打击”的念头了!好多老板第一次来印尼考察,看着街景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照搬国内经验就行!这想法可是个大坑,摔过的人可不少啊。如果想要成功,我这里有一个“旁门左道”,那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大家可能觉得很扯,但听我说完。 印尼有2.8亿人口,年龄中位数才29岁,年轻人没车房压力,可支配收入不少,愿意为品质和品牌买单。但这些钱不是白捡的,一方面,印尼年轻人对品牌、服务的认知远超想象,产品力,品牌力,售后跟不上,定价再低也白搭。另一方面SNI国家标准、TKDN本土化政策,这些硬门槛,你不摸透,连货架都上不去,更别提语言文化差异,本地团队管理了远程指挥根本不行。就像美ONE带着李佳琦模式冲击印尼,9个月惨败收场,就是栽在没做好本土化。 但很多出海的老板,已经四五十岁了,从头学印尼语、跑关系,还得管国内生意,精力根本不够。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在这待上几年实打实地扎根,一边混圈子积累人脉,一边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政策和文化习俗,刚刚说的所有问题都能系统性解决,还能磨炼下一代,为接手产业打基础,并且还能拿下文凭。 过去三年,我们已经服务了200多个中国学生来印尼留学读书,他们之中很多就是二代。他们在这边读书,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帮企业找到新增长点。像有位同学,家里是做食品的,他现在已经可以给家里的企业布局本土供应链,避开跨境物流的高成本,降低支出。 印尼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本土化和深耕,让二代留学是稳妥的布局。

掌柜解读印尼新规:全面实施强制清真认证

把日历翻到2026年10月17日,这一天起,会成为不少中国品牌“登陆印尼”的新门槛。雅加达的工厂、巴淡的仓库、泗水的港口,都会感受到同一种变化:清真,不再是“最好有”,而是“必须有”。 这不是突然袭来的新规,而是一条走了多年的时间线。食品饮料在2024年已进入强制阶段,中小企业的过渡期也将在2026年10月画上句号;化妆品与部分日用消费品,同样从这一天开始必须持证上架;药品则分批推进,传统药与保健品先行,其余按表执行。看似复杂,其实逻辑很简单:先民生高频,再专业复杂,给产业一个可预期的爬坡期。 很多人以为清真只是“配方过关”,其实它是一套贯穿全链条的合规体系:原料得可追溯,设备要防交叉污染,车间与仓储要有洁净区分,连清洗剂、润滑油都得在“白名单”里。任一环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得返工。它更像是“体系认证”,而不仅是“产品认证”。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并非所有商品“没证就出局”。确属非清真材质的产品,可以不做清真认证,但必须在标签上清晰标注“非清真”,让消费者一眼看明白。这也是监管的底层逻辑——信息对称与消费选择权。 为什么印尼要把节奏踩得这么实?答案在市场与野心里。这个拥有2.8亿人口、穆斯林占比约87%的国家,内需足够大,正把清真产业当作下一轮竞争力的锚点:把国内供给做得更规范,把出口的含金量做得更高。对打算“走印尼、通东盟”的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通行证。 这两年,我们见到不少企业卡在细节:原料供应商没证、代工厂分区不合规、标签没按印尼语规范标注……与其等到报关或上架被“回炉”,不如现在就倒排进度:先做原料与辅料清单的逐条核对,再确定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方案,同时打通BPOM与BPJPH两条线的节奏,最后才是批量送检与标签切换。 市场不等人,证书先行。看清时间表、读懂豁免规则、选对办证通道,把清真当作“进入印尼与穆斯林市场的基础设施”。等到2026年十月的钟声敲响,你希望看到的,应该是货柜顺利放行、货架上标签清楚,而不是仓库里一排排“待整改”的成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