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落地印尼直播答疑

在全球贸易局势因特朗普关税新政而风云变幻之际,印尼积极调整贸易政策,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尤其是布局印尼市场带来了诸多新机遇与挑战。本次直播印尼王掌柜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有意开拓印尼市场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信息。

一、政策调整核心内容与趋势

受特朗普关税战影响,印尼为降低冲击,在贸易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重点聚焦于取消部分产品配额和废除部分TKDN(印尼本地化成分)限制。不过,从政策提出到落地实施预计需要约一个月时间,企业需耐心等待具体细则出台。

1.行业差异下的政策调整幅度:

不同行业在此次政策调整中面临不同境遇。像不锈钢锅具这类印尼本地已有生产和配套能力的产品,政策放宽幅度较小;而对于一些技术门槛较高、本地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如部分特殊钢材、机电产品中的液晶电视零部件等,政策放宽甚至取消配额限制的可能性较大。

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倾向: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如纺织品、鞋子、家具等,由于涉及本地大量就业,印尼政府在政策放宽上较为谨慎,更多是在保护本地产业的前提下,对部分无法本地替代的产品或环节进行有限度的调整。

二、各行业市场机遇与风险剖析

1. 制造业:

在制造业领域,汽车配件行业受日资品牌主导的供应链体系影响,传统燃油车配件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薄,但新能源汽车配件领域随着印尼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不过,进入该领域需精准把握行业机会,做好市场定位。工程机械行业中,常规起重设备因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深度布局,跨境贸易拓展空间受限;而特种设备则可能因本地供应不足存在一定机会。

2.农业及相关产业:

印尼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每年计划开辟100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这为农机、农技、农资等相关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中小型农机在印尼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可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提前布局。但农药市场因部分头部企业已深度布局,新进入者机会相对局限,可考虑拓展农资领域的其他类目。

3.服务业:

在服务业方面,餐饮行业中,中餐餐饮在雅加达以外的城市如三宝珑、泗水等地可能更具发展潜力,避免了过度扎堆竞争;连锁奶茶等则需根据具体市场情况选址。教育行业里,职业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基本生产技能培训等领域需求旺盛,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医疗服务领域,医疗器械、助听器等产品市场空白较多,国产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有机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医疗器械前期渠道开拓需要一定时间和投入。

三、企业出海印尼的实用建议

1. 公司注册与运营要点:

在印尼注册贸易公司相对简便,两周左右即可完成,且多数行业允许外资百分百持股,资本注册450万人民币无需实际验资。然而,若开设工厂,除公司主体注册外,环评和产品准证办理耗时较长,企业需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企业应尽快建立本地公司主体,这有助于提升在当地拓展渠道、链接资源时的信任度。

2.行业选择与发展策略:

企业出海印尼在行业选择上,应遵循“to b好于to c,本地组装优于跨境成品,做品牌强于做白牌”的原则。to b行业能为当地产业链赋能,市场机会相对更大;本地组装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定位,避免盲目跟风不熟悉的行业,降低风险。

3.与行业协会合作的重要性:

印尼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意见反馈。企业应积极与行业协会建立联系,甚至尝试加入,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表达自身诉求,争取政策利好。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得更有利的政策支持,还能参与行业生态共建,实现与本地企业的互利共赢,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4.尊重专业服务,避免踩坑:

在办理公司注册、产品认证等事务时,企业要尊重专业,避免因贪图便宜选择不靠谱的代理。这些代理可能因经验不足、办证能力欠缺,导致企业走弯路,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专业的服务机构虽然费用可能相对较高,但能确保事务高效、合规办理,帮助企业避免潜在风险。

本次直播还预告了4月15日的印尼双语人才产品说明会,旨在为落地印尼的企业解决双语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当前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印尼市场凭借其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选择之一。企业应积极关注政策动态,结合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勇敢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说:BPOM不是选择题,是印尼市场的必答题

把镜头拉到印尼电商平台的后台。某个工作日上午,监管与平台的联动面板同时亮起——一轮“清扫”开始,成百上千个可疑链接被快速标记、下架。导火索不复杂:没有BPOM许可号。对于想在印尼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商家来说,这一刻像闹钟一样清脆:合规,已经从“最好有”变成“必须有”。 很多人把BPOM当成一纸“认证”。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套让商品进入正规渠道的许可/备案体系:加工食品要拿到Izin Edar,国产打MD、进口打ML;化妆品走Notifikasi通知制,拿到NA号才能上架。你可以选择不进超市、不上主流平台,但只要想规模化触达消费者,这张“通行证”就绕不过去。 哪些品类绝不豁免?婴儿配方、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属于高风险高敏感,先要过BPOM这一关;多数冷冻或预包装食品,同样归在“加工食品”里,也要走MD/ML路线。这不是抬门槛,而是把风险留在工厂里、把安全交给货架前的那位顾客。 近两年节奏明显加快:电商侧按周滚动清理,线下抽检直达仓库和工厂。被点名的店铺,往往不是“一纸说明”就能解套——要补齐许可、重做标签、补充工厂资料,甚至接受复查。被列入重点监控清单后,恢复节奏以月计,错过销售季的损失,没人替你买单。 路径上也有“门当户对”的讲究。一旦想走全国渠道、进大型商超或主流平台,还是得升级到BPOM的MD/ML或NA。走错路线,就像拿着乡间通行证冲上高速口——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给打算入场的老板一句话攻略:先分路,再备料,后上架。先把产品按类别分清该走哪条通道;再把配方、产地、生产线、标签语言、营养/功效表述当成一个“工程”去做,别等抽检时才补;最后,上架前自己到官方系统核查许可号段,做一次“体检”,别把希望寄托在平台的网开一面。找一个靠谱的本地伙伴,能少走很多弯路,但方向永远要握在自己手里。 市场从不排斥合规者。把BPOM当作成本,你会想尽办法压缩它;把BPOM当作体质,你就会用它筑起护城河——等下一轮“清扫”来临,你的链接还在,货也还在架上。

王掌柜解读:印尼镍产业政策大转向

风向彻底变了:只做中间品的镍冶炼,拿不到新的生产许可IUI;2026年镍矿RKAB可能下调到低于今年的3.19亿吨;同时,总统普拉博沃点名要加速18个下游项目(Rp600万亿)、严查违法采矿与乱批许可。这是一套“量收、值升、治乱”的组合拳。 核心政策:中间品项目停发新许可,镍矿配额可能下调 自2025年6月起,印尼工业部(Kemenperin)开始收紧了工业营业许可(IUI)的审批门槛。新申请的镍冶炼项目,只要产品只停留在中间品阶段——比如不锈钢用的镍生铁(NPI)、镍铁(FeNi)、镍冰铜(nickel matte)、氢氧化镍中间体(MHP),就拿不到生产许可。 另一边,能源与矿产资源部(ESDM)也放出消息,2026年镍矿年度配额(RKAB)可能会低于今年的3.19亿吨。原因很直接,现在国内外镍产品已经供过于求,政府要通过这两道“闸门”,把资本从低附加值的中间品,推向单价更高的电池材料终端。 政策落地:不搞“一刀切”,给在建项目留过渡通道 这些政策不是空谈,已经落实到了审批流程里。工业部把“限批”提前到了在线统一许可平台(OSS),新申请者必须提交“不生产中间品”的书面承诺。 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政府没有一刀切关停,而是采取“按名单过渡”的方式。先由印尼镍产业论坛(FINI)上报项目清单,再交给经济统筹部长办公室逐项评估,给正在推进的项目留了一条“有条件通行”的路。 长期规划:早就定好“往下游走”的路线 其实这不是临时决策,2015-2035年国家工业发展规划(RIPIN)早就明确,镍产业不能停留在“二级镍”(也就是那些中间品),必须延伸到电解镍、硫酸镍、氯化镍等电池材料端。 为何此时动手?供给过剩压力太大 到2024年3月,印尼已经拿到IUI并投产的镍冶炼厂有44座,在建的19座,还有7个在做可行性研究,总共70个项目,北马鲁古地区最集中。 更关键的是,印尼镍矿协会(APNI)的数据显示,排队待建的镍冶炼项目(包括RKEF回转窑-电炉、HPAL高压酸浸工艺)多达147个,全部建成后每年需要7.352亿吨镍矿。而2025年获批的镍矿配额已经达到3.64亿吨,比2024年还高。为了避免“冶炼限批、矿端还放量”的矛盾,政府才计划下调2026年的镍矿配额。 总统亲自推动:加速下游项目,严查乱象 总统普拉博沃上任后,多次开会点名要加速18个全国性下游项目,总投资600万亿印尼盾,力争2026年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他还亲自见证了邦加岛非法采锡大案的查扣资产移交国企,公开强调要跨部门打击非法采矿和走私,整治行业乱象。另外,巴布亚4个镍矿的采矿许可(IUP),因为违反生态保护规定被要求撤销,这也说明生态红线和许可纪律已经成了矿业的硬规矩。 企业该怎么做?方向很明确 对想上新项目的企业来说,现在再搞只生产中间品的冶炼项目,基本拿不到生产许可;已经开工的项目,得赶紧用合同、设备到港证明、土建进度、融资完成凭证等,证明自己“已进入施工阶段”,争取列入过渡清单。 更稳妥的做法是做工艺调整,往电池材料端升级,这样不管是合规性还是项目估值,都能站得住脚。对矿山企业来说,如果2026年镍矿配额下调落地,得重新核算矿石品位、运输成本、定价方式,长协里最好加上量价浮动条款,提前应对不确定性。 背后逻辑:从“以量博价”到“以质取胜” 这一系列政策不只是产业调整,更是应对价格博弈的现实选择。现在全球和印尼本地的镍中间品都供过于求,再靠扩大产量争夺市场,只会让利润越来越薄。 通过限批中间品、下调矿配额,政府就是要把产能引向高附加值领域,同时腾出空间解决环境、社会责任等ESG相关问题。对投资者来说,谁能从“拼吨数”的思维,转向“拼单价”的逻辑,谁就能在普拉博沃政府的产业赛道上走得更远。

掌柜解读:为什么更多创二代留学印尼?

这两年,我越来越常接到类似的咨询:“王掌柜,我家孩子也想来印尼看看,能不能安排个学校?”电话那头,大多是已经在印尼投资、设厂、做贸易的中国企业家父母。他们很直接:企业已经来了,下一步,是不是该让孩子亲自站到印尼这块土地上,读书、生活、学语言、懂规则,将来接得住这盘更大的棋? 过去三年,千岛教育一共服务了将近300名中国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二代以及厂二代。选择印尼,对这些家庭来说,并不仅仅是追逐“与众不同”,而是一桩踏实的战略投资。中印尼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印尼境内活跃着约2万家中国背景企业,横跨基建、矿业、制造、物流、能源、数字平台和电商。工厂在这儿,项目在这儿,合作伙伴在这儿,那么,未来负责谈判、管理团队、对接政策的人才,也理所当然要在这里成长。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并非“富二代”的普通家庭,把印尼作为孩子出海的第一站。他们算得很清楚:相对合理的留学成本,多语种环境,正在起飞的新兴市场,以及源源不断进入印尼的中国项目和资本,为掌握中文+印尼语+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条非常实际的职业通道——比起“海归扎堆回国挤独木桥”,他们更愿意让孩子站到产业前线。 这一波趋势的背后,本质上是“企业出海”带动“人才出海”。过去我们讲出海,更多盯着关税、土地、电价、物流;而现在越来越多老板开始意识到:真正决定企业能不能扎根本地的,是谁能搭建起一支懂语言、懂文化、懂法律、懂生产、能跟印尼团队一起并肩作战的本土化队伍。留学印尼的这批年轻人,正是在为未来的中印尼产业合作,预备新一代“前线指挥官”。 这不,2026年留学印尼招生季已经开启。对准备走向海外的家族企业来说,也许正是时候认真问一问:除了资本和产线,家里有没有一个人,能代表你在这里开疆拓土?对那些在为孩子未来路径焦虑的普通家庭来说,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让孩子回国挤同质化赛道,不如提前一步,把人生坐标系放进一个真实增长中的市场。印尼不一定是每个人的唯一选项,但一定会是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参与区域格局变化的一条重要赛道。至于怎么选学校、选专业、怎么跟企业规划打交道,就留给我们慢慢和你聊清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