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博沃内阁深度解读

10月20日晚,印尼新一任总统宣布组建2024-2029红白内阁,这一届内阁都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印尼每一届政府都有为自己的内阁命名的传统,因为印尼的国旗是红白色国旗,普拉博沃将本届内阁命名为红白内阁,在内阁部长的组成上,分为两个等级,分别是统筹部长和职能部长,统筹部长相当于副总理的角色,协调多个部委之间的政策和事务,通常负责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佐科的内阁一共34个部委,包含4个统筹部长和30个职能部长,而普拉博沃的内阁一共48个部委,包含有7个统筹部长和41个职能部长,普拉博沃的内阁比佐科的内阁多出14个部委。

第二,普拉博沃的红白内阁包含48名部长和56名副部长,而佐科的内阁包含34个部长和17名副部长,普拉博沃的内阁编制增加了14个部委,最重大的变化是新增统筹部长,和将原有的职能部委拆分为两到三个新部委。比如统筹部的数量从佐科政府的四个增加到七个。

佐科内阁:

– 海事和投资协调部;

– 政治和安全事务协调部;

– 经济统筹部;

– 人类发展和文化协调部

普拉博沃内阁:

海事和投资统筹部;

– 政治和安全事务统筹部;

– 经济统筹部;

– 人类发展和文化统筹部;

新增:

– 法律、人权、移民和惩教协调部;

– 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协调部;

– 社区发展协调部

– 粮食协调部

分拆的部委如下,教育、文化、研究技术和高等教育部分为三个部委,分别是中小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和科技部,文化部。法律和人权部也分为三个部委,法务部,人权部,移民和惩教部。公共工程部和住宅部被拆分为公共工程部,住房和住宅部。而劳工部被拆分为人力部,移民工人保护部。

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拆分为合作社部,微型和中小型企业部。旅游和创意经济部拆分为旅游部,创意经济部。村庄、贫困地区发展和移民部也拆分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发展部,移民部。环境和林业部拆分为环境部和林业部。另外,新增了人口和家庭发展部。通信和信息部更名为通信和数字部。投资部改名为投资和下游部。

第三,普拉博沃共有七个统筹部长,其中四个由佐科政府前部长担任,即:

• 经济事务统筹部长:Airlangga Hartarto(前经济事务统筹部长)

• 人类发展和文化统筹部长:Pratikno(前国务秘书部长)

• 粮食统筹部长:Zulkifli Hasan(前贸易部长)

• 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协调部长:Agus Harimurti Yudhoyono

(前土地事务和空间规划部长/国家土地局(ATR/BPN)负责人)

普拉博沃政府共有41名职能部长中,其中12名是佐科的前部长,包括:

法律部长:Supratman Andi Agtas(前法律和人权部长/HAM) 

能源和矿业部长(ESDM):Bahlil Lahadalia(前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 

青年和体育部长:迪托·阿里奥特乔(Dito Ariotedjo)(前青年和体育部长) 

社会事务部长:Saifullah Yusuf(前社会事务部长) 

内政部长:Tito Karnavian(前内政部长) 

海事和渔业部长:Sakti Wahyu Trenggono(前海事和渔业部长) 

国有企业部长(BUMN):Erick Thohir(前BUMN部长) 

卫生部长:布迪·古纳迪·萨迪金(Budi Gunadi Sadikin)(前卫生部长) 

农业部长:Andi Amran Sulaiman(前农业部长) 

财政部长:Sri Mulyani Indrawati(前财政部长) 

投资部长/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负责人:Rosan Roeslani(前投资部长/BKPM 负责人) 

工业部长: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前工业部长)

比如财政部长,投资部长,工业部长,能源和矿业部长等,有利于保持新旧政府政策延续性。在普拉博沃的七个统筹部长中,新成立了粮食统筹部,以及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统筹部,凸显出普拉博沃政府对于粮食安全,以及基建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投资部改名为投资和下游部,更凸显普拉博沃政府对于工业化的重视。

普拉博沃的总统通讯办公室主任哈桑表示,新的内阁增加了14个部委,看似臃肿,实际上因为权责更加清晰,组织变得更加精简和专注。普拉博沃的内阁的行政效率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解读印尼新规:全面实施强制清真认证

把日历翻到2026年10月17日,这一天起,会成为不少中国品牌“登陆印尼”的新门槛。雅加达的工厂、巴淡的仓库、泗水的港口,都会感受到同一种变化:清真,不再是“最好有”,而是“必须有”。 这不是突然袭来的新规,而是一条走了多年的时间线。食品饮料在2024年已进入强制阶段,中小企业的过渡期也将在2026年10月画上句号;化妆品与部分日用消费品,同样从这一天开始必须持证上架;药品则分批推进,传统药与保健品先行,其余按表执行。看似复杂,其实逻辑很简单:先民生高频,再专业复杂,给产业一个可预期的爬坡期。 很多人以为清真只是“配方过关”,其实它是一套贯穿全链条的合规体系:原料得可追溯,设备要防交叉污染,车间与仓储要有洁净区分,连清洗剂、润滑油都得在“白名单”里。任一环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得返工。它更像是“体系认证”,而不仅是“产品认证”。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并非所有商品“没证就出局”。确属非清真材质的产品,可以不做清真认证,但必须在标签上清晰标注“非清真”,让消费者一眼看明白。这也是监管的底层逻辑——信息对称与消费选择权。 为什么印尼要把节奏踩得这么实?答案在市场与野心里。这个拥有2.8亿人口、穆斯林占比约87%的国家,内需足够大,正把清真产业当作下一轮竞争力的锚点:把国内供给做得更规范,把出口的含金量做得更高。对打算“走印尼、通东盟”的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通行证。 这两年,我们见到不少企业卡在细节:原料供应商没证、代工厂分区不合规、标签没按印尼语规范标注……与其等到报关或上架被“回炉”,不如现在就倒排进度:先做原料与辅料清单的逐条核对,再确定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方案,同时打通BPOM与BPJPH两条线的节奏,最后才是批量送检与标签切换。 市场不等人,证书先行。看清时间表、读懂豁免规则、选对办证通道,把清真当作“进入印尼与穆斯林市场的基础设施”。等到2026年十月的钟声敲响,你希望看到的,应该是货柜顺利放行、货架上标签清楚,而不是仓库里一排排“待整改”的成品。

瓦希德:印尼华人最敬重的总统获封“民族英雄”

11月10日印尼“英雄日”当天,雅加达国家宫举行的“民族英雄”颁授仪式上,瓦希德(Gus Dur)的名字被正式写入国家英雄,  瓦希德的遗孀在总统府接受授勋时,收到众星捧月的礼遇,这位被众多印尼华裔亲切唤作“印尼华裔之父”的前总统,终于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最高荣誉认可。对印尼华裔社群而言,瓦希德早已超越“前总统”的身份标签,成为守护华人文化认同的“恩人”。 一、年少轻狂的名门子弟 1940年,瓦希德生于东爪哇Jombang,其家族正是印尼最大伊斯兰组织NU的创始者家族。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让他自幼精通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经典了然于胸,但这位聪慧少年却有着“不循常规”的志趣:痴迷小说阅读,沉醉西方古典乐,独特的知识结构早早显露出多元包容的特质。年轻时赴埃及留学期间,他因“善思辨、敢质疑”的鲜明个性,被同窗冠以“不安分的学生”之名。 二、从宗教领袖到“包容总统”的蜕变 上世纪80年代,瓦希德出任NU主席,果断推动组织“去政治化”转型,将工作重心转向教育普及与社会服务,让伊斯兰教义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1998年苏哈托政权倒台后,印尼迈入改革转型期,瓦希德凭借温和睿智的形象与坚定的包容理念,于1999年当选该国第四任总统。 上任后,他签署了足以载入印尼民族融合史的总统令,正式废止对华人文化、语言及宗教活动的长期禁令。这道法令如春风化雨,让华人得以光明正大地张贴春联、悬挂红灯笼、使用中文交流,沉寂多年的“恭喜发财”声再度回荡在印尼街头。春节于2023年升格为全国法定假日。瓦希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多元共生的真谛。 三、权力落幕与精神永存 2001年,印尼改革转型的阵痛集中爆发:经济复苏乏力,执政联盟内部裂痕加深,政策执行落差引发的舆论争议不断升级,国会与总统府的对峙逐渐走向白热化。面对此起彼伏的问责声与弹劾动议,瓦希德虽竭力通过政治沟通弥合分歧,却已无力挽回联盟破裂的局面。最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MPR)通过决议,瓦希德依规卸任,副总统梅加瓦蒂接任,权力交接平稳完成。当日,他身着便装走出总统府,平静地向支持者挥手道别。 2009年12月30日,瓦希德在雅加达病逝,安葬于东爪哇Jombang的家族墓园, 他的墓碑镌刻着印尼语、阿拉伯语、英语与中文四种文字,上书“人道主义英雄长眠于此”。多年来,这里始终活跃着华裔群体的身影:春节期间前来悼念的华人社团,清明时组织集体献花与诵读的民众,无不以“印尼华裔的恩人”或“华裔之父”相称,用最质朴的方式缅怀这位守护者。 此次“民族英雄”荣誉的颁授,不仅是对瓦希德个人政治生涯与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更彰显了印尼对多元包容立国理念的回归与坚守。正如其墓碑上的四种文字所昭示的,这位总统留下的包容遗产,早已成为跨越族群的精神纽带,持续滋养着印尼的民族融合之路。

掌柜说:BPOM不是选择题,是印尼市场的必答题

把镜头拉到印尼电商平台的后台。某个工作日上午,监管与平台的联动面板同时亮起——一轮“清扫”开始,成百上千个可疑链接被快速标记、下架。导火索不复杂:没有BPOM许可号。对于想在印尼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商家来说,这一刻像闹钟一样清脆:合规,已经从“最好有”变成“必须有”。 很多人把BPOM当成一纸“认证”。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套让商品进入正规渠道的许可/备案体系:加工食品要拿到Izin Edar,国产打MD、进口打ML;化妆品走Notifikasi通知制,拿到NA号才能上架。你可以选择不进超市、不上主流平台,但只要想规模化触达消费者,这张“通行证”就绕不过去。 哪些品类绝不豁免?婴儿配方、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属于高风险高敏感,先要过BPOM这一关;多数冷冻或预包装食品,同样归在“加工食品”里,也要走MD/ML路线。这不是抬门槛,而是把风险留在工厂里、把安全交给货架前的那位顾客。 近两年节奏明显加快:电商侧按周滚动清理,线下抽检直达仓库和工厂。被点名的店铺,往往不是“一纸说明”就能解套——要补齐许可、重做标签、补充工厂资料,甚至接受复查。被列入重点监控清单后,恢复节奏以月计,错过销售季的损失,没人替你买单。 路径上也有“门当户对”的讲究。一旦想走全国渠道、进大型商超或主流平台,还是得升级到BPOM的MD/ML或NA。走错路线,就像拿着乡间通行证冲上高速口——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给打算入场的老板一句话攻略:先分路,再备料,后上架。先把产品按类别分清该走哪条通道;再把配方、产地、生产线、标签语言、营养/功效表述当成一个“工程”去做,别等抽检时才补;最后,上架前自己到官方系统核查许可号段,做一次“体检”,别把希望寄托在平台的网开一面。找一个靠谱的本地伙伴,能少走很多弯路,但方向永远要握在自己手里。 市场从不排斥合规者。把BPOM当作成本,你会想尽办法压缩它;把BPOM当作体质,你就会用它筑起护城河——等下一轮“清扫”来临,你的链接还在,货也还在架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