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博沃内阁深度解读

10月20日晚,印尼新一任总统宣布组建2024-2029红白内阁,这一届内阁都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印尼每一届政府都有为自己的内阁命名的传统,因为印尼的国旗是红白色国旗,普拉博沃将本届内阁命名为红白内阁,在内阁部长的组成上,分为两个等级,分别是统筹部长和职能部长,统筹部长相当于副总理的角色,协调多个部委之间的政策和事务,通常负责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佐科的内阁一共34个部委,包含4个统筹部长和30个职能部长,而普拉博沃的内阁一共48个部委,包含有7个统筹部长和41个职能部长,普拉博沃的内阁比佐科的内阁多出14个部委。

第二,普拉博沃的红白内阁包含48名部长和56名副部长,而佐科的内阁包含34个部长和17名副部长,普拉博沃的内阁编制增加了14个部委,最重大的变化是新增统筹部长,和将原有的职能部委拆分为两到三个新部委。比如统筹部的数量从佐科政府的四个增加到七个。

佐科内阁:

– 海事和投资协调部;

– 政治和安全事务协调部;

– 经济统筹部;

– 人类发展和文化协调部

普拉博沃内阁:

海事和投资统筹部;

– 政治和安全事务统筹部;

– 经济统筹部;

– 人类发展和文化统筹部;

新增:

– 法律、人权、移民和惩教协调部;

– 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协调部;

– 社区发展协调部

– 粮食协调部

分拆的部委如下,教育、文化、研究技术和高等教育部分为三个部委,分别是中小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和科技部,文化部。法律和人权部也分为三个部委,法务部,人权部,移民和惩教部。公共工程部和住宅部被拆分为公共工程部,住房和住宅部。而劳工部被拆分为人力部,移民工人保护部。

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拆分为合作社部,微型和中小型企业部。旅游和创意经济部拆分为旅游部,创意经济部。村庄、贫困地区发展和移民部也拆分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发展部,移民部。环境和林业部拆分为环境部和林业部。另外,新增了人口和家庭发展部。通信和信息部更名为通信和数字部。投资部改名为投资和下游部。

第三,普拉博沃共有七个统筹部长,其中四个由佐科政府前部长担任,即:

• 经济事务统筹部长:Airlangga Hartarto(前经济事务统筹部长)

• 人类发展和文化统筹部长:Pratikno(前国务秘书部长)

• 粮食统筹部长:Zulkifli Hasan(前贸易部长)

• 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协调部长:Agus Harimurti Yudhoyono

(前土地事务和空间规划部长/国家土地局(ATR/BPN)负责人)

普拉博沃政府共有41名职能部长中,其中12名是佐科的前部长,包括:

法律部长:Supratman Andi Agtas(前法律和人权部长/HAM) 

能源和矿业部长(ESDM):Bahlil Lahadalia(前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 

青年和体育部长:迪托·阿里奥特乔(Dito Ariotedjo)(前青年和体育部长) 

社会事务部长:Saifullah Yusuf(前社会事务部长) 

内政部长:Tito Karnavian(前内政部长) 

海事和渔业部长:Sakti Wahyu Trenggono(前海事和渔业部长) 

国有企业部长(BUMN):Erick Thohir(前BUMN部长) 

卫生部长:布迪·古纳迪·萨迪金(Budi Gunadi Sadikin)(前卫生部长) 

农业部长:Andi Amran Sulaiman(前农业部长) 

财政部长:Sri Mulyani Indrawati(前财政部长) 

投资部长/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负责人:Rosan Roeslani(前投资部长/BKPM 负责人) 

工业部长: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前工业部长)

比如财政部长,投资部长,工业部长,能源和矿业部长等,有利于保持新旧政府政策延续性。在普拉博沃的七个统筹部长中,新成立了粮食统筹部,以及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统筹部,凸显出普拉博沃政府对于粮食安全,以及基建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投资部改名为投资和下游部,更凸显普拉博沃政府对于工业化的重视。

普拉博沃的总统通讯办公室主任哈桑表示,新的内阁增加了14个部委,看似臃肿,实际上因为权责更加清晰,组织变得更加精简和专注。普拉博沃的内阁的行政效率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印尼对于中国制造的爱恨交错

印尼政府这段时间对中国产品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嘴上喊着要挡洪水,身体又离不开这条大河。一边是部长们在镜头前痛批廉价中国货砸的本地中小企业抬不起头,一边是印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2025年1-5月份中国依然牢牢占据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贡献了将近40%的非油气进口份额,对应的进口额大约334亿美元,占到印尼整体966亿美元进口盘子里最大的一块。 故事的第一幕发生在二手衣服市场,印尼中小企业部长Maman先是配合财政贸易系统高调宣布要消灭非法二手进口衣,紧接着画风一转点名要整顿来自中国的超低价服装和白牌成衣,因为这些货正在啃食蚕食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 在他口中廉价中国产的衣服加上走私的二手衣服,就是压垮本地小工厂和摊贩的组合拳。于是政府一边规划把查获的二手服装粉碎回收做再生原料,一边对外宣布已经整合了约1300个本地品牌,从衣服、裤子、鞋子、凉鞋,让原来卖进口旧衣裳的摊贩改卖国产货,以此作为替代方案。 第二幕,换到重工业战场,矛盾感更强。印尼国会和钢铁协会这段时间轮番喊话,来自中国的钢材在2024年上半年对印尼的出口量同比暴增34%,从223万吨涨到将近298万吨,而本地钢材的产能利用率却徘徊在5成左右。 印尼国家重大项目里有一半以上用钢依赖进口,官方和智库的说法很直接,如果任由中国钢铁进口冲击,印尼的钢铁工业和经济主权都会被侵蚀,因此必须重整钢铁贸易秩序。在国家战略项目中优先用国产钢,同时加大对低报价格、走私渠道的稽查。但镜头稍微拉远一点,你又会看到另一组完全不同的数字和语气。印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贸易统计显示,2025年5月,印尼进口总额约203亿美元,其中非油气占到87%左右。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74亿美元,占当月非油气进口的36%多。 这些来自中国的进口不只是廉价成衣和钢铁,还有大批机器设备、车辆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和各类工业原材料,是印尼制造业、基建项目和日常消费的血管和骨架。换句话讲,政府嘴上要减依赖,现实上却很难对这样的大体量供应链说不。 于是印尼政府对中国产品的矛盾心态就被摊在桌面上,对内叙事必须强调保护中小企业,拯救本地工业,不能让廉价进口淹没国货。所以会不断放出要查二手服装、查廉价服装、查钢铁倾销、修订进口条例、提高关税上限的强硬信号。 对外则又必须承认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和关键投资方,希望对方多买印尼货、多投项目,而不是只有商品的单向涌入。前者是政治上需要给选民和中小企业的交代,后者是现实经济上对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两条线在媒体上同时存在就形成了你现在看到的那种既要又要的复杂心态。 站在中国老板的视角读懂这种矛盾比盯几条单一新闻更重要。只靠便宜货出口吃印尼市场未来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愿意本地化生产进园区做合规带动就业和税收会被当成帮助印尼对冲风险的伙伴。 换句话说印尼政府不是在简单反对中国货,而是在用一套打击非法与极端低价加抬高技术门槛加扶持本土品牌的组合拳重写与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对于准备出海印尼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顺着这条线把自己从做跨境贸易变成做本土供应链,谁就更有机会在下一轮政策博弈中站稳脚跟。

掌柜解读印尼经商:别靠 “降维” 靠 “扎根”

各位老板,来印尼做生意,千万别再抱着“降维打击”的念头了!好多老板第一次来印尼考察,看着街景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照搬国内经验就行!这想法可是个大坑,摔过的人可不少啊。如果想要成功,我这里有一个“旁门左道”,那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大家可能觉得很扯,但听我说完。 印尼有2.8亿人口,年龄中位数才29岁,年轻人没车房压力,可支配收入不少,愿意为品质和品牌买单。但这些钱不是白捡的,一方面,印尼年轻人对品牌、服务的认知远超想象,产品力,品牌力,售后跟不上,定价再低也白搭。另一方面SNI国家标准、TKDN本土化政策,这些硬门槛,你不摸透,连货架都上不去,更别提语言文化差异,本地团队管理了远程指挥根本不行。就像美ONE带着李佳琦模式冲击印尼,9个月惨败收场,就是栽在没做好本土化。 但很多出海的老板,已经四五十岁了,从头学印尼语、跑关系,还得管国内生意,精力根本不够。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在这待上几年实打实地扎根,一边混圈子积累人脉,一边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政策和文化习俗,刚刚说的所有问题都能系统性解决,还能磨炼下一代,为接手产业打基础,并且还能拿下文凭。 过去三年,我们已经服务了200多个中国学生来印尼留学读书,他们之中很多就是二代。他们在这边读书,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帮企业找到新增长点。像有位同学,家里是做食品的,他现在已经可以给家里的企业布局本土供应链,避开跨境物流的高成本,降低支出。 印尼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本土化和深耕,让二代留学是稳妥的布局。

掌柜解读印尼新规:全面实施强制清真认证

把日历翻到2026年10月17日,这一天起,会成为不少中国品牌“登陆印尼”的新门槛。雅加达的工厂、巴淡的仓库、泗水的港口,都会感受到同一种变化:清真,不再是“最好有”,而是“必须有”。 这不是突然袭来的新规,而是一条走了多年的时间线。食品饮料在2024年已进入强制阶段,中小企业的过渡期也将在2026年10月画上句号;化妆品与部分日用消费品,同样从这一天开始必须持证上架;药品则分批推进,传统药与保健品先行,其余按表执行。看似复杂,其实逻辑很简单:先民生高频,再专业复杂,给产业一个可预期的爬坡期。 很多人以为清真只是“配方过关”,其实它是一套贯穿全链条的合规体系:原料得可追溯,设备要防交叉污染,车间与仓储要有洁净区分,连清洗剂、润滑油都得在“白名单”里。任一环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得返工。它更像是“体系认证”,而不仅是“产品认证”。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并非所有商品“没证就出局”。确属非清真材质的产品,可以不做清真认证,但必须在标签上清晰标注“非清真”,让消费者一眼看明白。这也是监管的底层逻辑——信息对称与消费选择权。 为什么印尼要把节奏踩得这么实?答案在市场与野心里。这个拥有2.8亿人口、穆斯林占比约87%的国家,内需足够大,正把清真产业当作下一轮竞争力的锚点:把国内供给做得更规范,把出口的含金量做得更高。对打算“走印尼、通东盟”的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通行证。 这两年,我们见到不少企业卡在细节:原料供应商没证、代工厂分区不合规、标签没按印尼语规范标注……与其等到报关或上架被“回炉”,不如现在就倒排进度:先做原料与辅料清单的逐条核对,再确定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方案,同时打通BPOM与BPJPH两条线的节奏,最后才是批量送检与标签切换。 市场不等人,证书先行。看清时间表、读懂豁免规则、选对办证通道,把清真当作“进入印尼与穆斯林市场的基础设施”。等到2026年十月的钟声敲响,你希望看到的,应该是货柜顺利放行、货架上标签清楚,而不是仓库里一排排“待整改”的成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