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历史7位总统,都有外号?

你绝对想不到,在印尼,老百姓是有给自己的总统起外号的习惯,印尼自从1945年独立建国到2024年一共79年的时间,一共经历过7位总统,这七位总统都是谁,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吧

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1945-1967)被称为“国父”,这个称号源于他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尤其是他在1945年8月17日宣读了《印尼独立宣言》。苏加诺和副总统穆罕默德·哈达一起签署了这份宣言,代表印尼民族宣布独立。这一宣言标志着印尼摆脱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的关键时刻。

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印尼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任职32年(1967-1998)。在苏哈托执政的30年期间,印尼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7%,是亚洲四小虎之一 ,印尼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67年的57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4000亿美元,他被称为“建设之父”。他的执政为印尼奠定了现代化经济的基础,尽管他也因腐败和人权问题受到批评,但在经济建设方面,苏哈托功不可没。

印尼第三任总统哈比比被称为“科技之父”,这与他在科技和航空工业方面的聪明才智密不可分。比如,印尼制造的第一架飞机N250 就是哈比比的构想。成为总统之前,哈比比曾在德国当工程师。当时,他正在德国学习,后来被苏哈托召回印尼,帮助国家建设。他也曾在苏哈托政府中担任副总统。

印尼第四任总统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Gus Dur)**被称为“多元主义之父”。他为推动印尼的多元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家最记得的就是他取消了禁止华人公开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的规定。Gus Dur还在2000年把儒教正式列为印尼的官方宗教之一。

印尼第五任总统梅加瓦蒂是印尼第一位女性总统,被称为“宪法捍卫者”。1999年,她先是当选为副总统,后来因为时任总体瓦希德遭到弹劾下探,梅加瓦蒂顺位成为总统。在她的任期内,她在建立反腐败委员会(KPK)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她还推动了直接选举制度的实施,使印尼人民可以直接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印尼第六任总统苏西洛被称为“和平之父”。他当了两届总统,任期从2004年到2014年。苏西洛有军方背景,在他的领导下,印尼积极参与了国内外的和平使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赫尔辛基协议促成了印尼政府与自由亚齐运动(GAM)之间的和平协议。苏西洛还在西爪哇建立了印尼和平与安全中心。因此,他获得了“和平之父”的称号。

印尼第七任总统佐科维多多的成就还未盖棺定论,印尼媒体猜测会被定性为”基建之父”, 他也当了两届总统,任期从2014年到2024年,他的标志性政策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十年间修建了将近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新建50座机场和港口,43座大坝,最令人瞩目的是推动中印尼合作修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雅加达万隆高铁,通过基础设施发展,印尼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从第 34 位上升到第 27 位。除此之外,佐科还启动了将印尼首都从雅加达迁移到东加里曼丹岛的计划。

2024年10月20日,印尼即将迎来第八任总统普拉博沃,他会给印尼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解锁核心商圈流量密码,雅加达5大商场选址指南

对于做快消品零售和服务的朋友,如何在雅加达的120座商场快速选址,确实有点头疼,今天就让我们花2分钟时间,走进其中最负盛名的5座商业地标,解开印尼商场业态的第一梯队。 首先登场的是由地产巨头汤新隆打造的Central Park中央公园购物中心。这座占地18.8万平方米的商业巨无霸,营业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标志性的户外公园与露天餐饮区备受旅客欢迎,自2009年开业以来,已成为周边白领和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目的地。 从Central Park往南走100米,我们可以看到印尼华裔财团曾国奎旗下的Taman Anggrek兰花园购物中心。这座拥有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业综合体,不仅配备了4000个停车位,更以长达353米的巨型LED幕墙创下世界纪录。 而在雅加达的核心商业区,印尼首富黄惠聪、黄惠忠兄弟打造的Grand Indonesia购物城则堪称城市综合体的典范。这座大约2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巧妙地将高端购物区、写字楼、豪华酒店和公寓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站式体验。 作为雅加达最早、最核心的顶级奢华商场之一,金光集团旗下的Plaza Indonesia与Grand Indonesia隔街相望,位于雅加达著名的“金三角”高端商圈。这里汇聚了爱马仕、香奈儿、迪奥等一线奢侈品牌,是本地名流和精英阶层钟爱的购物场所。 不过要说资历,傅志宽家族的Pondok Indah购物中心才是南雅加达的“老前辈”。这座1991年开业的元老级商场,在2021年第三期正式开业后,已然成为南雅加达的商业标杆,见证了这座城市商业格局的变迁。 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二季度雅加达整体空置率在22%,但核心商圈的空置率只有4.3%,  核心商圈租金高达每平米每月1条印尼盾上下,次级商圈700千印尼盾上下,市场均价在600千上下,这些都还不包括服务费约200千印尼盾上下)。在入驻签约方面,要注意10%的租赁税,11%的增值税,最低租期、预付金额和保证金;是否含推广费与免租;装修报批、营业时间、招牌/消防/餐饮排油烟规范等等, 更多关于落地选址的需求,欢迎私信王掌柜。

掌柜说:深度解析雅万高铁的“前世今生”

11月4日,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专门针对雅万高铁明确说了三点:债务别搞政治化、印尼政府能够承受偿付压力、Whoosh本质是公共服务,还透露出远期要“向东延伸到泗水和外南梦”的信号。这番话算是一锤定音,既回应了过去两年的各种争论,也让大家重新想起十年前那场改变项目走向的中日竞标。 一、当年的关键选择:中日方案的核心差别 2015年的时候,中日差不多同时提交了“雅加达—万隆”高铁的方案。日本方案靠的是JICA日元贷款,年利率大概0.1%、能贷40年,还有10年宽限期,但要求印尼政府做主权担保,还得让国家预算介入;中国方案的亮点很实在——不占印尼国家预算、不用主权担保,是两国国企合作的B2B模式,还承诺建造速度更快、本地化比例更高,资金安排也灵活。印尼最后拍板选了中国,理由特别直白:“不用政府担保,财政负担更轻”。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这场竞赛的输赢。 二、债务争议从哪来?聊聊资本结构和超支问题 雅万高铁的主体是KCIC合资公司,印尼国企联合体PSBI占60%股份,中方“雅万公司”占40%;总投资里大概25%是资本金,剩下75%左右靠国家开发银行(CDB)的长期贷款。后来因为征地、地质条件复杂,再加上疫情影响,项目投资比最初测算的一路上涨,总投资调到了大概72.7亿美元;为了补上建设期的资金缺口,印尼在2021到2022年间陆续允许追加投资,还引入了应对成本超支的贷款,这就引发了社会上“是不是相当于政府隐性担保”的争论。2025年10月,政府对外说正在和中方谈债务重组,要商量利率和币种的事,舆论又热闹了起来。 三、运行两年:客流、速度都很能打,还带火了周边 雅万高铁Whoosh是2023年10月开始商业化运营的,时速能到350公里,从雅加达到万隆只要40到45分钟。线路全长大概142公里,全程设四个站,一头是雅加达,一头是万隆。到2025年10月,开通以来累计客流量已经超过1220万人次了;节假日高峰的时候上座率一直很高,还带火了旅游、周边地产和文旅消费,明显能感受到“周末效应”。 四、为啥债务争议总反复?核心是这两个深层原因 表面看是成本超支和现金流没匹配好,往深了说其实是两点:一是长期基建项目和短期民意有偏差——建设期的延误、成本调整都是先发生的,但收益往往要等很久才来;二是金融层面的影响,全球利率、汇率波动,再加上项目本身是赚外币、欠外币的天然错配,就让大家对“债务能不能持续还上”更焦虑了。所以普拉博沃强调“每年大概1.2万亿印尼盾的偿付,政府完全扛得住,别搞政治化”,本质上就是把这个“政治话题”拉回“财政工程”的本质来谈。 五、不止雅万:要修到泗水,打造全爪哇快速走廊 普拉博沃11月4日的表态,除了说要“去政治化”“按财政节奏偿付”,更重要的是定了方向:Whoosh不只是连接雅万和雅泗,最终目标是通到外南梦。业界估计,如果雅加达—泗水分期建设的方案、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资金模型能在2026年前后确定下来,“全爪哇快速走廊”就有希望成型。到时候,中印尼在设备供应、系统集成、运维培训还有车站周边开发这些方面,依然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其实雅万高铁从竞标到运营,一路都伴随着讨论,但现在普拉博沃的表态已经把方向定明了——不纠结于短期争议,而是聚焦长期价值和实际财政能力。随着未来线路延伸,这条高铁不仅能方便更多印尼民众出行,还会成为中印尼合作的重要纽带。

掌柜解读:三宝垄里的郑和故事与产业新城

三宝垄(Semarang),名字里刻着郑和下西洋的古老传奇,更藏着印尼中爪哇制造业崛起的新未来。 很多中国朋友说起印尼,先想到雅加达的繁华、泗水的热闹,却容易忽略中爪哇的省会——三宝垄。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中式屋檐,也有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工业园;既是600多年前郑和登陆南洋的印记之地,更是如今中国企业扎根印尼的“中段支点”。今天,咱们用3分钟,把三宝垄的城市起源、华人故事、产业布局,从头到尾讲明白。 第一|城市画像:名字藏着郑和故事,华人痕迹刻进城市肌理 三宝垄是中爪哇省的“心脏”,坐落在爪哇岛正中心,离雅加达约450公里,到泗水大概350公里。这里常住人口大约170万,加上周边的都市圈(Kedungsepur),总人口能达到676万左右,妥妥的印尼第四大都会圈。 “三宝垄”这名字,根源其实在中国。当地华人都叫郑和“三保太监”(Sam Po Kong),15世纪初他下西洋时曾停靠这里,还在山脚下建了座祈福的庙宇。时间一长,当地人就把这片地方叫做“Semarang”,原意是“稀疏的稻田之地”,但“三宝”的传说,早就融进了城市的文化骨子里。 现在去三宝垄老城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保庙”(Sam Poo Kong Temple)。红墙黄瓦,香火一直很旺,里面供奉着郑和,更特别的是,它成了印尼少见的中式庙宇和穆斯林文化和平共存的象征。 还有当地人最爱吃的“Lumpia Semarang”(三宝垄春卷),绝对是中爪哇华人融合菜的招牌。用竹笋、鸡肉或虾仁做馅,裹上薄饼炸得金黄,外脆里香,现在全印尼人都知道“春卷要吃三宝垄的”,这道小吃几乎成了城市的“移动名片”。 除了饮食,华人商号早就在三宝垄扎了根。比如印尼老字号Djarum针记集团,最早就起源于中爪哇的Kudus;还有黄仲涵家族,殖民时期可是东南亚最大的糖业财团,人称“爪哇糖王”,当年的影响力可不一般。 第二|经济与产业:港口+制造双引擎,成本优势拉满 中爪哇省政府早就给三宝垄定了位——“爪哇岛中部制造与物流走廊”的核心节点。和雅加达比起来,这里的土地、人工成本优势一抓一大把: ● 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大概70到120美元,比雅加达周边直接便宜三成到五成; ● 普通工人月薪大概230万印尼盾,换算成人民币也就1000块左右,而雅加达地区差不多要5.2条左右,差了一倍还多。 三宝垄东部主要有JIPS工业园区,以及印尼传统的原木家具产业基地Jepara,, 三宝垄西边有两个重点工业园,一个是肯德尔工业园,占地2200公顷,由印尼Jababeka集团和新加坡胜科联合开发;另一个是巴塘园区,规划面积足足有4300公顷,是印尼政府重点打造的新一代国家级园区, 普拉博沃希望巴塘园区成为印尼版的深圳。 总体看来,三宝垄—肯德尔—巴塘就组成了中爪哇北岸的产业带,主要对接纺织服装、箱包、鞋子、家具、食品、建材、新能源这些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潜力肉眼可见。 结束语 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印记,到华人深耕的商业传奇,再到如今制造业崛起的产业蓝图,三宝垄从来不是印尼的“冷门城市”,而是藏着满满机遇的“潜力股”。这里既有文化上的亲切感,又有成本低、布局优的产业优势,对于想扎根印尼的中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性价比高、适配性强的优质选择。未来,随着中爪哇产业带的不断成熟,三宝垄必将成为连接中国企业与印尼市场的重要桥梁,书写更多中外合作的新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