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尼,安全饮水的缺口,正在被净水设备和水处理方案一点点填上,也悄悄撑起一个年规模超5亿美元、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新兴行业。
印尼是水多的国家,却不是“干净水多”的国家。根据官方与国际机构数据,截至2024 年,约92.64% 人口可以接入“改良型饮用水源”,包括自来水、受保护井水等;但按更严格的“安全管理饮用水”口径测算,2023年真正达标的人口只有约 20.49%,目标是到2030年提升到45%。
数字背后的现实是:管网覆盖在提高,水厂在扩建,但水质波动、老旧管道、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让“能接到水”和“敢喝那口水”之间,仍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多数家庭只好继续依赖桶装水和瓶装水,或者自己加一层过滤,这也把净水行业推上了公共议题。
第一: 从官方数据到街头生活——基础设施留下的生意空间
如果只看统计报表,印尼供水成绩不错;如果走进河岸、社区和工厂,故事就没那么乐观。
一方面,国家在推进自来水和RPAM(水安全计划),提高水源与管网覆盖;另一方面,监测显示,不少河流长期受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和塑料垃圾影响,水质指数仍在警戒线附近徘徊。大城市居民对自来水“不能直接喝”的共识根深蒂固,乡镇地区则大量依赖井水和加水站,品质参差不齐。
这种信任缺口被消费行为直接放大:2024年印尼瓶装水与包装水市场规模约38亿美元,仍在以约7–8%的年增速扩大,其中大桶加仑水占据家庭和办公室的重要份额。与此同时,塑料废弃物压力急剧上升,2024年全国塑料垃圾被估算超过420万吨,包装水被点名是重要来源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层面的“普及供水”已经做了上半场,而“最后一公里的水质保障”,客观上交到了净水设备和本地水处理服务商手里——这个缺口,本身就是一个确定存在的市场。
第二:一笔算得清的账——净水设备如何从“高端电器”变成“刚需选项”
过去,净水机被视为中产家庭的“升级消费”;现在,数据正在把它推向更大众的位置。
多家研究机构的测算大体趋同:2023年印尼净水设备市场规模约4.6亿美元,2024 年突破5.1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速在12–13%区间,有机构预测到2034年有望达到17–18亿美元。这在印尼消费与基础设施相关品类中,属于增速靠前的一档。
把数字落到一户普通家庭:
● 每月8–10桶加仑水,一年支出可达170–260万印尼盾;
● 一台适配本地水质的净水机,按2–3年折旧+滤芯成本摊开,年成本完全可以压到同一水平,甚至更低。
对中产、年轻家庭和母婴人群来说,选择不再只是“要不要净水机”,而是“继续搬桶”,还是改用一套更稳定可控的净水方案。对商用和工业端则更直接:工业园区、酒店、医院、学校、中央厨房、矿区营地,对稳定水质和合规有硬性要求,净水和水处理早已从“选配”变成“标准项”,并以工程和运维合同的方式锁定长期需求。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由真实支出和政策压力共同支撑的赛道,而不是靠概念炒出来的风口。
第三:技术、本地化与监管——谁有资格在这杯水上长期赚钱
接下来比拼的,就不只是“有没有机器”,而是“谁能把机器做成可信赖的系统”。
首先是技术与水质适配。印尼水质高度多样:爪哇岛工业区重金属和浊度偏高,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不少地区依赖含铁井水,沿海城市面临咸淡水混合问题。
其次是监管与标准。饮用水、包装水和相关设备,正逐步被纳入更严格的BPOM审批和SNI标准体系,功能水、碱性水的宣传也受到更多约束。
最后是服务和信任。净水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一笔涵盖滤芯更换、检修、监测的长期服务。
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扎稳脚跟的,一定是做到三件事的企业:真正理解印尼水质,愿意在本地服务上投钱,能用合规和数据证明自己。 反过来说,这也是后来者的机会。
安吉尔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净水品牌,早在2023年就开始着手进入印尼市场,并针对雅加达、泗水、棉兰等城市的不同水质特点,推出了本地化定制的厨房净水机与商用水处理方案,在多个住宅、公寓与餐饮项目中实现落地,成为“最后一公里水质保障”的代表品牌之一。
从管网末梢到家庭厨房,从商业场景到工业园区,印尼净水行业的崛起,本质上是用技术与服务填补 “有水喝” 到 “喝好水” 的民生缺口。这个年规模超5亿美元的赛道,既承接了国家供水升级的下半场使命,也回应了大众对健康的刚需、对环保的诉求。
未来,随着水质标准收紧、本地化服务深化,只有真正扎根印尼市场、适配多元水质、守住合规底线的企业,才能在这杯 “安全水” 里站稳脚跟。而像安吉尔这样的品牌入局,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技术活力,更让 “最后一公里的水质保障” 有了更具体的落地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