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11.8亿美元布局印尼电池工厂

10月16日,在印尼国企部副部长的见证下,印尼电池集团与宁德时代旗下公司CBL, 共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投资约11.8亿美元, 在印尼西爪哇省Karawang地区建设一座JV 5 电池制造工厂。该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开始投产,规划电池年产能为15千兆瓦时(GWh)。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早就提前布局印尼。2018年,宁德时代与国内镍矿巨头青山控股集团达成合作,青山控股自此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一供应商。此后,宁德时代与格林美、青山控股联合投资约18.5亿元人民币建设印尼“年产5万吨高镍动力三元材料用前驱体原料和2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又与青山控股、华友钴业、振石集团合资开发了印尼最大的镍、铬、铁矿资源综合项目——印尼纬达贝工业园项目。

2022年4月,宁德时代宣布,计划在印尼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不超过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2亿元),其中宁德时代的投资共计39.37亿美元 ,合资建设项目包括镍矿开发项目、火法冶炼类项目、湿法冶炼类项目、电池回收项目、电池材料项目和电池制造项目。总体来看,6个子项目分别围绕镍矿开采和电池生产两大块。除了镍矿开发项目外,其余5个项目均由宁德时代控股。上述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此次2024年10月16日,签约的11.8亿美元投资的电池工厂正是整体项目投资的一部分。

镍金属是用于生产不锈钢和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所谓三元锂电池,是指锂电池正极中包含镍、钴、锰三种元素组成的“三元前驱体”。由于镍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性能优势,高镍电池正逐渐成为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镍矿储量稀缺,对外依赖度较高。印度尼西亚是全球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镍资源储量约为9400万吨,其中印度尼西亚资源储量排名第一,约为2100万吨,占比22%。

近年来,印尼政府力推镍矿的下游产业化政策,一起带动电池材料,电池生产,和电动企业的发展,把印尼打造成东盟的电动车产业中心。根据印尼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该国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增长了5.2倍,达到约5.4万辆,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近70%,达到约1.7万辆。印尼政府的目标是在2024年销售5万辆纯电动汽车。按照印度尼西亚的规划,该国到2025年将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2030年将生产60万辆电动汽车,2035年将生产100万辆电动汽车;并在2050年实现在印尼销售的汽车和摩托车均为电动汽车的普及目标,在电池生产方面,印尼的目标是到2030年生产总容量为每年140GWh的电动汽车电池,届时这将占全球需求的4%至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解读:印尼新财长为啥豪掷860亿?

一、新财长是谁?——工程师出身的卢胡特派系核心成员 印尼新财长普尔巴亚出生于1964年,本科就读于万隆理工ITB的电子工程,后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其职业轨迹横跨政府与市场:早年曾在Danareksa从事研究及高管工作;2015年起,先后在印尼总统府、投资统筹部担任要职,其直属领导为卢胡特(印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作为卢胡特的“铁杆政治盟友”,9月8日印尼内阁改组中,普尔巴亚接任财长,本质是卢胡特经济团队的人事调整——此次变动后,财政部长终于换成了卢胡特派系的“自己人”。 二、200兆印尼盾资金怎么用?——银行名单、用途与约束 这笔200兆印尼盾的资金,直接从印尼政府在央行的账户划拨至5家国有银行。其使用规则明确: 资金监管:银行需每月向财政部汇报资金流向; 禁止用途:绝对不能用于购买国债; 重点投向:优先支持制造业、基建与民生项目,目标是带动内需与就业; 灵活性:财政部已于9月12日启动拨款,且强调“若资金使用出现问题可随时收回”。 为何急于操作? 此前印尼财政资金沉淀严重——约43%的政府存款长期趴在央行账户未动用,普尔巴亚直言“整个系统的钱都被抽干了”,并要求印尼央行停止通过传统手段对冲流动性(避免资金再度被“锁死”)。 三、宏观目标:8%增速与“不加税”承诺 普尔巴亚上任即抛出“将印尼经济增速拉至8%”的高目标,并提出两大支撑策略: 财政与金融协同: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更紧密配合,加速经济运转; 短期不加税:明确“短期内不新增税种”,试图通过“做大经济盘子”而非增税来扩大财政收入。 总结:政策效果待观察,未来100天是关键 目前,新财长的200兆印尼盾“活水”政策已落地,但能否真正为印尼经济“保驾护航”、投资者是否认可其施政效果,未来100天或见分晓。潜在风险点包括:资金是否精准流入实体经济(而非空转)、8%增速目标的可行性(需结合印尼当前经济基础评估)、以及“不加税”承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印尼放大招!2026年超1782亿元基建大单开放外资

注意了,2026年印尼基建要放大招,电力、水务、收费公路三大领域全面推进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总规模折合约1782亿元人民币! 再加上主权基金重点布局的33个垃圾发电项目,以及一个800亿美元的巨型海堤超级工程,这波基建投资机会各位千万别错过。 第一,这轮可投的清单到底有哪些? 首先是印尼公共工程部2026年的PPP项目池,总投资410万亿印尼盾(折合约1782亿元人民币),具体分为三大板块: 收费公路占了大头,折合约1774亿元人民币,目前有19个项目正在准备招标,很快就会启动; 市政水务折合约6.5亿人民币; 微型水电折合约2亿人民币。 其次是印尼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重点项目,已公布33个战略项目,明确把垃圾发电作为投资重点;还有一个800亿美元的巨型海堤超级工程,目前已正式对外资开放,总统普拉伯已亲自邀请国际投资者参与。该海堤位于爪哇岛北岸,全长约700公里,总投资约800亿美元,工期长达20年。 第二,为啥说这波不是从零开始?看过去十年的积累就知道了。 1. 财政投入持续高强度 2015年基础设施预算折合约1260亿人民币,2019年增长到1825亿人民币,2024年达到约1838亿人民币。从2015年到2024年,投入始终保持高强度,为现在的PPP项目和地方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实际成果显著 新通车的收费公路超过2400公里,新建和推进的大坝有61座左右,联动机场、港口、铁路等主干设施,显著缩短了跨岛运输时间,印尼基建网络越来越完善。 3. 政策延续性强 当前普拉伯政府不仅延续了前总统佐科的发展路径,还进一步加大投入:主权财富基金重点拉动垃圾发电项目,总统亲自招商巨型海堤工程……这些都体现了印尼基建政策的强连贯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稳定的预期。 4. 外资参与机会多 目前印尼基建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约60%的资金需要靠PPP模式解决,这也让外资参与的机会更多了。总结:这波印尼基建不是零散的小机会——从1782亿元的PPP项目、33个锚定重点城市的垃圾发电项目,到800亿美元有防灾刚需的巨型海堤,每一个都踩着10年财政投入的底子,跟着政策接力跑,值得重点关注和交流!

掌柜专栏:中国汽车多少家落地印尼?

在印尼,你会发现路上中国车越来越多 —— 到底来了多少家?中国品牌怎么落地?和日系谁更有优势,3分钟给大家讲明白。 第一,到底来了多少家?截止到2025年8月,已在印尼落地并开卖的中国阵营至少有12家,包括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东风小康、赛利斯、奇瑞、长城、哪吒、北汽、广汽埃安、吉利、捷途、小鹏、江淮;若把中国资本控股的MG也算上,数量可达12家。这些品牌并非展会一闪而过,而是真正在核心网点推进本地化运营。 第二,怎么落地?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先以CBU(整车进口) 试水,再推进CKD(零部件进口+本地组装) 。这里先明确两个核心关键词:CBU指整车从中国进口直接销售,CKD则是将汽车零部件运至印尼,在本地工厂完成组装。例如,五菱、东风小康自 2017年起就已在雅加达产业带落地量产;奇瑞、捷途、哪吒、北汽等与印尼本地汽车组装工厂(如 PT Handle Indonesia Motor)合作推进CKD;广汽埃安、江淮汽车等与Indomobil推进本地组装;长城汽车早期先从泰国以CBU模式进口,同时评估本地装配可行性;吉利EX5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于印尼启动CKD;小鹏也已在2025年7月开启X9车型的本地化组装。 第三,中日车企对决:日系守基本盘,中国追电动新赛道。在印尼市场,日系车仍是基本盘—— 渠道布局深、市场保有量大、用户口碑稳固,这是多年积累的核心优势。但在电动化新赛道上,中国品牌跑得更快:产品更新速度快、定价更灵活,且软件和电驱技术成熟。正如《金融时报》所言,中资车企正紧盯印尼这个东南亚最大汽车市场发力,而日系品牌更多仍将重心放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举个直观例子:比亚迪不仅在印尼卖车,还投资建设工厂,目标是2025年底完工、2026年投产;工厂投产后,不仅供货稳定性会大幅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也会更强,还能向东南亚周边国家辐射。 第四,印尼政策到底给了什么加速器?印尼汽车领域增值税常规税率为11% ,但政策明确规定:若车企在印尼的本地化率(TKDN)超过40% ,政府将承担10%的增值税,消费者实际仅需承担1%;即便本地化率(TKDN)在20%~40%之间,政府也会承担5%的增值税。这意味着,谁的本地化程度越高,谁就越有价格优势—— 这也是众多中国品牌加速推进CKD、落地本地工厂的关键原因。 从整体来看,中国车出海并非只卖整车,而是将供应链、软件能力、生产效率、充电生态整套体系同步输出。印尼拥有丰富的镍资源和庞大的市场容量,中国则具备领先的电动化技术和完整产业链,两者精准对接后,合作速度大幅提升。如今在雅加达、泗水、巴厘岛,中国汽车品牌的4S店越来越多,充电桩布局越来越密,生产产线也持续落地—— 这不仅是 “中国制造” 的新名片,更是以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重要里程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