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10大促向前看:首小时销售额飙升700%,TikTok Shop靠什么赢得印尼近半壁江山

Part.01双十成绩单:首小时GMV双双飙升700%

单品卖爆,商家大涨,直播逆袭…10.10大促后的卖家反馈里,Benings Clinic Shop、SOMETHINC、Aerostreet等一众个护、时尚、美妆卖家均在直播场实现爆单,其中印尼本地品牌Benings Clinic Shop的一款防晒霜在直播开始3小时内售出了10k+订单,让该品牌实现了销售额相比于日常6264%的增长。

此次10.10,BHPC(Beauty Health Personal Care)类目因其适合内容场域的特点而迎来大爆发,其中美容和个人护理类目在TikTok Shop上的GMV增幅近300%,母婴类目以260%的增幅位居第二,健康、时尚等类目紧随其后,爆发指数不相上下。

TikTok Shop与Tokopedia在今年4月完成整合,多项业绩在整合后不久便超过了关闭前水平,之后的几场双日大促里稳步上升。如今迎来四季度大考,两大平台在10.10完成大爆,刷新了销量高峰:战报显示,活动刚一启动,销售数据便迅速攀升,TikTok Shop和Tokopedia在大促开始的第一个小时内,销售额双双飙升了700%以上。

Tokopedia爆发最高的四个类目则是穆斯林服饰、电子产品、美妆个护和母婴产品,穆斯林服饰的GMV增长更是超过了400%,电子产品也超过了300%。前者可能源于自整合以来就与政府持续合作的传统蜡染服饰“Batik”帮扶项目,由其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本地小商家加入平台,博得了本地民众的一致好评,后者则能让人一睹Tokopedia电子产品类目在印尼的强势地位。

例如此次10.10,华为的新品Watch Ultimate和GT 5系列在Tokopedia上新,更同步推出了长达6个月免息的分期付款支付方式,强势带动销量暴增。通过提供全面的售后保障和灵活的支付选项,华为成功吸引了大量印尼消费者,让他们在享受优质产品的同时,也能获得省心的购物体验。这一双赢策略不仅提升了华为的品牌影响力,也为Tokopedia带来了显著的销售增长。

在老本行直播上,TikTok Shop在各路攻势下仍然用稳定的增长交出答卷:通过直播渠道实现的销售额增长近300%。要知道,这个增长量级从上次公布的8.8战报就延续至今,在内容起家的TikTok Shop上,直播的认知度与传统货架电商相比更高,在Shopee等纷纷All in直播之后,TikTok Shop的直播成绩仍能毫无疲态的高歌猛进,也体现了其在整合达人资源、创新内容方案与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Part.02逐鹿印尼,站稳半壁江山

东风之下,追逐的号角已吹响。GDP高速增长之下,印尼已然成为东南亚炙手可热的沃土,Shopee凭借早年积累的优势仍然保持领先,而后起之秀TikTok Shop在与Tokopedia合作联手后,一举拿下了印尼的半壁江山。新加坡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发布的《2024年东南亚电商市场报告》显示:TikTok Shop与被它收购的Tokopedia在印尼电商市场加起来的总份额达到了39%,远远超过了Lazada的7%,逼近Shopee的40%,在印尼市场几乎是与Shopee齐头并进。

而放眼整个东南亚,TikTok Shop 2023在东南亚的GMV总额近乎增至2022年GMV的四倍后,Shopee和Lazada一贯的优势都正在被TikTok Shop迎头赶上。

作为2009年成立的本土平台,Tokopedia凭借多年对印尼市场的深耕,一直被视为推动印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这种情况下,与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强悍产品能力与内容场域天然优势的TikTok Shop合作,让双方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力,保持增长的同时,也让业务在复杂的局势下保持稳定,跑得快更能跑得久。

随着双方在4月完成整合,印尼各监管部门也不断放出积极的支持信号。印尼电子商务协会(idEA )主席 Bima Laga今年4月在接受印尼媒体采访时表示:“TikTok Shop与Tokopedia的这种整合带来了新的购物趋势,即更加动态和互动的购物体验。”10月20宣布就职的印尼新总统普拉博沃,更是在公开场合表态赞许TikTok平台与社交媒体——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TikTok Shop在与Tokopedia上的卖家都可以放心投入运营了。

Part.03大势之下,敢问路在何方

印尼的人均月工资大约虽然仅在1000-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消费意愿却异常强烈,自2022年以来消费信心指数一直位于高位:
在这片平均温度30°C+的热土上,印尼人的消费热情与这片土地一样炽热,他们非常敢于“月光”,即使今年印尼经历了连续五个月的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和购买力被认为有所减弱,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并未因此减退,这种消费态度为大促活动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销量高潮提供了关键条件。
Mordor Intelligence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印尼市场规模将达到818亿美元,另外,互联网渗透率高达79.5%。其年轻用户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之前往往被用来测算未来电商增长,但实际上,年轻的用户群已经为该国的电商业态带来“从传统搜索模式转向内容探索模式”的转变:TikTok作为印尼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1.576亿用户,月均使用时长超过38小时,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印尼电商迅速发展和社媒高渗透率的双重加持下,直播带货成为多平台多网红扎堆涌入的淘金路径,调查发现,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受访者在社交媒体上至少关注了一位网红,Sribu.com报告更显示,印尼市场对直播主播服务的需求同比增长了136%。
越来越多印尼消费者涌入直播间,他们与卖家之间的内容互动与动态互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购买决策,而印尼的网红经济依托TikTok短视频平台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建构和发展,从内容到流量,再到变现渠道,这个东南亚的人口大国也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产业生态圈。

大促期间,印尼直播如火如荼

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机制,让普通人也有机会能和一掷千金投广告的大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一批受益者显然是勇于尝鲜的中小微商家,据南华早报报道,印尼小家电商家尤妮在入驻TikTok Shop半年,营业额翻了一倍,日销达400万印尼盾(约人民币1900元),平台让她获得了更多曝光,客户也随之而来。
其次则是内容生态的从业者,以印尼美妆主博Richard Lee为例,其在TikTok带货销量最高的单品是一款妊娠纹护肤品,这款爆品目前在TikTok销量已达近26万件,大部分离不开直播带货的功劳。由于带货能力出众,加上恰好也是美妆主播,Richard Lee被大家称为“印尼李佳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印尼市场电商直播发展的日益壮大,这块“蛋糕”也被真正的李佳琦盯上了,近期,李佳琦公司美ONE新成立了国际发展部并发布多个招聘岗位,包括内容运营、直播中控、商品运营、TikTok账号运营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直播中控”岗位明确要求熟练使用印尼语,这意味着该公司出海第一站很有可能是印尼。

结语

10.10大促的战绩也许会像一支强心针,让商家对TikTok Shop和Tokopedia整合后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眼下,各大平台将开启年末重头戏11.11和12.12大促,平台流量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希望大小卖家都能把握机遇,在“商品搜索模式”转变为“内容探索模式”趋势下,与平台一同迎来在印尼市场的黄金时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说:BPOM不是选择题,是印尼市场的必答题

把镜头拉到印尼电商平台的后台。某个工作日上午,监管与平台的联动面板同时亮起——一轮“清扫”开始,成百上千个可疑链接被快速标记、下架。导火索不复杂:没有BPOM许可号。对于想在印尼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商家来说,这一刻像闹钟一样清脆:合规,已经从“最好有”变成“必须有”。 很多人把BPOM当成一纸“认证”。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套让商品进入正规渠道的许可/备案体系:加工食品要拿到Izin Edar,国产打MD、进口打ML;化妆品走Notifikasi通知制,拿到NA号才能上架。你可以选择不进超市、不上主流平台,但只要想规模化触达消费者,这张“通行证”就绕不过去。 哪些品类绝不豁免?婴儿配方、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属于高风险高敏感,先要过BPOM这一关;多数冷冻或预包装食品,同样归在“加工食品”里,也要走MD/ML路线。这不是抬门槛,而是把风险留在工厂里、把安全交给货架前的那位顾客。 近两年节奏明显加快:电商侧按周滚动清理,线下抽检直达仓库和工厂。被点名的店铺,往往不是“一纸说明”就能解套——要补齐许可、重做标签、补充工厂资料,甚至接受复查。被列入重点监控清单后,恢复节奏以月计,错过销售季的损失,没人替你买单。 路径上也有“门当户对”的讲究。一旦想走全国渠道、进大型商超或主流平台,还是得升级到BPOM的MD/ML或NA。走错路线,就像拿着乡间通行证冲上高速口——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给打算入场的老板一句话攻略:先分路,再备料,后上架。先把产品按类别分清该走哪条通道;再把配方、产地、生产线、标签语言、营养/功效表述当成一个“工程”去做,别等抽检时才补;最后,上架前自己到官方系统核查许可号段,做一次“体检”,别把希望寄托在平台的网开一面。找一个靠谱的本地伙伴,能少走很多弯路,但方向永远要握在自己手里。 市场从不排斥合规者。把BPOM当作成本,你会想尽办法压缩它;把BPOM当作体质,你就会用它筑起护城河——等下一轮“清扫”来临,你的链接还在,货也还在架上。

王掌柜解读:印尼镍产业政策大转向

风向彻底变了:只做中间品的镍冶炼,拿不到新的生产许可IUI;2026年镍矿RKAB可能下调到低于今年的3.19亿吨;同时,总统普拉博沃点名要加速18个下游项目(Rp600万亿)、严查违法采矿与乱批许可。这是一套“量收、值升、治乱”的组合拳。 核心政策:中间品项目停发新许可,镍矿配额可能下调 自2025年6月起,印尼工业部(Kemenperin)开始收紧了工业营业许可(IUI)的审批门槛。新申请的镍冶炼项目,只要产品只停留在中间品阶段——比如不锈钢用的镍生铁(NPI)、镍铁(FeNi)、镍冰铜(nickel matte)、氢氧化镍中间体(MHP),就拿不到生产许可。 另一边,能源与矿产资源部(ESDM)也放出消息,2026年镍矿年度配额(RKAB)可能会低于今年的3.19亿吨。原因很直接,现在国内外镍产品已经供过于求,政府要通过这两道“闸门”,把资本从低附加值的中间品,推向单价更高的电池材料终端。 政策落地:不搞“一刀切”,给在建项目留过渡通道 这些政策不是空谈,已经落实到了审批流程里。工业部把“限批”提前到了在线统一许可平台(OSS),新申请者必须提交“不生产中间品”的书面承诺。 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政府没有一刀切关停,而是采取“按名单过渡”的方式。先由印尼镍产业论坛(FINI)上报项目清单,再交给经济统筹部长办公室逐项评估,给正在推进的项目留了一条“有条件通行”的路。 长期规划:早就定好“往下游走”的路线 其实这不是临时决策,2015-2035年国家工业发展规划(RIPIN)早就明确,镍产业不能停留在“二级镍”(也就是那些中间品),必须延伸到电解镍、硫酸镍、氯化镍等电池材料端。 为何此时动手?供给过剩压力太大 到2024年3月,印尼已经拿到IUI并投产的镍冶炼厂有44座,在建的19座,还有7个在做可行性研究,总共70个项目,北马鲁古地区最集中。 更关键的是,印尼镍矿协会(APNI)的数据显示,排队待建的镍冶炼项目(包括RKEF回转窑-电炉、HPAL高压酸浸工艺)多达147个,全部建成后每年需要7.352亿吨镍矿。而2025年获批的镍矿配额已经达到3.64亿吨,比2024年还高。为了避免“冶炼限批、矿端还放量”的矛盾,政府才计划下调2026年的镍矿配额。 总统亲自推动:加速下游项目,严查乱象 总统普拉博沃上任后,多次开会点名要加速18个全国性下游项目,总投资600万亿印尼盾,力争2026年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他还亲自见证了邦加岛非法采锡大案的查扣资产移交国企,公开强调要跨部门打击非法采矿和走私,整治行业乱象。另外,巴布亚4个镍矿的采矿许可(IUP),因为违反生态保护规定被要求撤销,这也说明生态红线和许可纪律已经成了矿业的硬规矩。 企业该怎么做?方向很明确 对想上新项目的企业来说,现在再搞只生产中间品的冶炼项目,基本拿不到生产许可;已经开工的项目,得赶紧用合同、设备到港证明、土建进度、融资完成凭证等,证明自己“已进入施工阶段”,争取列入过渡清单。 更稳妥的做法是做工艺调整,往电池材料端升级,这样不管是合规性还是项目估值,都能站得住脚。对矿山企业来说,如果2026年镍矿配额下调落地,得重新核算矿石品位、运输成本、定价方式,长协里最好加上量价浮动条款,提前应对不确定性。 背后逻辑:从“以量博价”到“以质取胜” 这一系列政策不只是产业调整,更是应对价格博弈的现实选择。现在全球和印尼本地的镍中间品都供过于求,再靠扩大产量争夺市场,只会让利润越来越薄。 通过限批中间品、下调矿配额,政府就是要把产能引向高附加值领域,同时腾出空间解决环境、社会责任等ESG相关问题。对投资者来说,谁能从“拼吨数”的思维,转向“拼单价”的逻辑,谁就能在普拉博沃政府的产业赛道上走得更远。

掌柜解读:为什么更多创二代留学印尼?

这两年,我越来越常接到类似的咨询:“王掌柜,我家孩子也想来印尼看看,能不能安排个学校?”电话那头,大多是已经在印尼投资、设厂、做贸易的中国企业家父母。他们很直接:企业已经来了,下一步,是不是该让孩子亲自站到印尼这块土地上,读书、生活、学语言、懂规则,将来接得住这盘更大的棋? 过去三年,千岛教育一共服务了将近300名中国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二代以及厂二代。选择印尼,对这些家庭来说,并不仅仅是追逐“与众不同”,而是一桩踏实的战略投资。中印尼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印尼境内活跃着约2万家中国背景企业,横跨基建、矿业、制造、物流、能源、数字平台和电商。工厂在这儿,项目在这儿,合作伙伴在这儿,那么,未来负责谈判、管理团队、对接政策的人才,也理所当然要在这里成长。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并非“富二代”的普通家庭,把印尼作为孩子出海的第一站。他们算得很清楚:相对合理的留学成本,多语种环境,正在起飞的新兴市场,以及源源不断进入印尼的中国项目和资本,为掌握中文+印尼语+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条非常实际的职业通道——比起“海归扎堆回国挤独木桥”,他们更愿意让孩子站到产业前线。 这一波趋势的背后,本质上是“企业出海”带动“人才出海”。过去我们讲出海,更多盯着关税、土地、电价、物流;而现在越来越多老板开始意识到:真正决定企业能不能扎根本地的,是谁能搭建起一支懂语言、懂文化、懂法律、懂生产、能跟印尼团队一起并肩作战的本土化队伍。留学印尼的这批年轻人,正是在为未来的中印尼产业合作,预备新一代“前线指挥官”。 这不,2026年留学印尼招生季已经开启。对准备走向海外的家族企业来说,也许正是时候认真问一问:除了资本和产线,家里有没有一个人,能代表你在这里开疆拓土?对那些在为孩子未来路径焦虑的普通家庭来说,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让孩子回国挤同质化赛道,不如提前一步,把人生坐标系放进一个真实增长中的市场。印尼不一定是每个人的唯一选项,但一定会是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参与区域格局变化的一条重要赛道。至于怎么选学校、选专业、怎么跟企业规划打交道,就留给我们慢慢和你聊清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