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十大矿业巨头榜单:资源背后的资本与转型密码
印尼作为全球资源大国,矿业巨头的动向向来牵动国际市场神经。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当地十大矿业巨头的榜单,从这份排名里,既能看到谁是真金白银的赚钱能手,更能摸清印尼资源版图的权力脉络。
一、Freeport自由港:从国矿”到印尼国家队的现金奶牛
榜首毫无悬念,还是手握巴布亚格拉斯伯格铜金矿的PT Freeport Indonesia:最新营收大概170兆印尼盾(约102亿美元),这多亏了地下矿大规模投产,再加上金价飙到历史新高,铜和金两头都卖得火。
说到股权结构,现在的Freeport早不是当年的“纯美国矿”了:
● 印尼矿业国企控股平台MIND ID持股超51%,是绝对的话事人;
● 美国Freeport-McMoRan退居小股东,主要负责技术和运营。
所以这家公司其实是“国家队+华尔街”的组合。对中日韩下游冶炼企业来说,Freeport更像个必须打交道的“资源央企”,而非富豪私矿。
二、Adaro:托希尔家族的煤炭王国
第二名是Adaro集团,合并营收约105.19兆印尼盾(约63亿美元),既有热煤(AADI)也有冶金煤(ADMR),再加上电力、港口、物流,标准的“煤炭综合体”。
这家企业台前核心是大家熟悉的Garibaldi “Boy” Thohir——现任国企部长Erick Thohir的哥哥,也是Adaro Energy的掌舵人之一;幕后还有印尼老牌“阿斯特拉家族”华裔背景的资本玩家。
Adaro的优势很突出:
● 资源好:低硫热煤+冶金煤双轮驱动;
● 产业链全:自有港口、驳船队、电厂,成本压得极低;
● 人脉广:托希尔家族横跨体育、金融、媒体、国企系统。
简单说,这是家“煤炭+基建+关系网”的综合体,中资想长期合作,得好好研究它。
三、BUMI:巴克里家族和萨利姆的老牌煤炭舰队
第三名PT Bumi Resources Tbk(BUMI),营收约95.5兆印尼盾(约57亿美元),成绩相当亮眼。
但要懂BUMI,得先明白:它更像个“控股平台”,真正赚钱的是旗下Kaltim Prima Coal(KPC)——全球最大露天煤矿之一,单矿就贡献了七成以上营收。
股权上,BUMI长期被两大势力把控:
● 一边是巴克里家族(新秩序时代政治财阀代表);
● 一边是萨利姆集团(Indofood背后的食品帝国)。
对投资者来说,看BUMI其实就是看三点:KPC的产量和成本、巴克里家族的财务操作,以及萨利姆的兜底力度。
四、Vale Indonesia:巴西巨头+印尼国家队的镍矿样板
榜单里容易被忽视的是PT Vale Indonesia Tbk(INCO)。营收虽不及前两位,但在镍产业链里地位关键。2024年营收大概在150兆印尼盾(约90亿美元),美元收入年浮动8-10亿美元。
股权结构很有代表性:
● 印尼国企矿业控股MIND ID持股约34%;
● 巴西Vale Canada(淡水河谷)约33.9%;
● 日本住友系约11.5%,其余是公众股。
这是标准的“三方平衡局”:巴西出技术和全球供应链,印尼掌资源主权和政策,日本锁定长期原料。在印尼全力发展电动车产业链的背景下,它是“国企+跨国+日资”的样板,中资绕不开。
五、DSSA + GEMS:黄氏家族的Sinar Mas能源臂膀
第五名PT Dian Swastatika Sentosa Tbk(DSSA),营收约49.04兆印尼盾(约29亿美元)。它是金光集团黄氏家族在能源矿业领域的核心平台。
DSSA能进前五,主要靠控股51%的PT Golden Energy Mines Tbk(GEMS)——可全额并表,而GEMS本身就是印尼前几大煤炭生产商,年产量近5000万吨。
除此之外,DSSA还做自备电厂、化肥贸易,甚至宽带业务。这类家族能源平台,现金流稳、产业链长,对上游设备、工程总包需求集中。
六、Bayan:刘德光的高毛利神话
营收榜中段最抢眼的是Bayan Resources(BYAN),营收约56兆印尼盾(约34亿美元),利润率却行业顶尖。
创始人印尼华裔刘德光(Low Tuck Kwong)1948年出生,被称为“印尼煤炭之王”,2022年身家曾达252亿美元,冲到印尼富豪榜第二。
Bayan的打法很“工程师范”:只抓高品位煤,不碰垃圾资产;重投基建,自建运煤路、港口甚至小机场,把运输成本压到最低;煤价上涨时果断放量,赚足利润。和靠政策关系的老财阀截然不同。
七、Amman Mineral:Panigoro家族接盘Newmont的翻身仗
再往下是Amman Mineral(AMMN),前身是美国Newmont Nusa Tenggara,手握西努沙登加拉省Batu Hijau铜金矿。2016年,以Medco Energi创始人Arifin Panigoro为首的印尼联合体,花了约26亿美元买下Newmont手里的大部分股份,完成“印尼化”。
如今Amman和Merdeka合计年营收约36.38兆印尼盾(约22亿美元),Amman的铜金收入占了大头。Panigoro家族是典型的“能源财团”:一手油气(Medco),一手电力和金属矿,资本市场经验丰富,和政府互动密切,是中资冶炼合作的好对象。
八、Merdeka Copper Gold:阿斯特拉后代+政坛新贵的资源拼图
Merdeka Copper Gold(MDKA)近年频繁上新闻:有东爪哇Tujuh Bukit金矿,有Wetar铜矿,还杀入镍加工和不锈钢产业链,是多金属平台。营收和Amman合计约36.38兆印尼盾(约22亿美元)。
大股东是Saratoga集团——由阿斯特拉创始家族二代Edwin Soeryadjaya和现任旅游经济部长Sandiaga Uno共同创立。这意味着它背后有阿斯特拉“老钱”、现任政治精英,再加国际资金。对中资来说,合作更适合JV、股权投资,而非单纯买矿。
九、PT Bukit Asam:MIND ID旗下的“煤炭央企底盘”
PT Bukit Asam Tbk(PTBA)是榜单里最“根正苗红”的国企煤矿,隶属于MIND ID,国家持股约65.9%。
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约384兆印尼盾(约230亿美元),2024年煤价下跌后仍涨到约420兆印尼盾(约250亿美元),盈利依旧可观。
PTBA的意义不在家族背景,而在国家能源安全——是印尼国内用煤的“压舱石”,还在搞煤炭下游化和新能源转型,是很多国企项目的长期供煤方,代表着和印尼国家队合作的窗口。
十、Indika Energy:苏哈托“外甥家族”的能源+EV转型
最后一位是Indika Energy(INDY),营收约42兆印尼盾(约25亿美元),体量和PTBA接近,但资产结构更“新潮”——一半煤炭,一半往新能源和电动车转型。
实控人Agus Lasmono Sudwikatmono,是前总统苏哈托亲外甥、已故企业家Sudwikatmono的小儿子,持股超三分之一。近年Indika一边减持煤炭,一边布局电池供应链、和国际车企合作,还加码可再生能源。它的看点,是老财阀如何押注新产业。
把这十家公司摆在一起,规律很明显:
1. “家族+国家队”是主旋律 黄氏、托希尔、巴克里+萨利姆等家族,搭配MIND ID、淡水河谷等势力,每个大矿背后都是一套资本权力网。
2. 转型方向藏着未来 铜金镍企业发力新能源原料,煤炭企业跨界电池,谁在转型,谁就在为下一轮周期铺路。
这份榜单从来不止是一串营收数字的排序,更是观察印尼资源主权、资本博弈与产业迭代的核心窗口。家族势力与国家队的共生、传统矿业向新能源的跨界,既藏着印尼资源经济的过往积淀,更清晰指向了未来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与合作方向,值得每一位国际参与者深研细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