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说:印尼十大城市,你在哪一个?

开拓印尼市场,非常关键的一部是了解消费人口的分布,才能有效布局渠道,那么印尼前十大城市是哪些?前十大省份有哪些呢?

第一,印尼虽然是千岛之国,或者说是万岛之国,国土看起来非常分散,但实际上人口却非常集中,爪哇岛聚集了印尼56%的人口,苏门答腊岛聚集了22%的人口,爪哇加上苏门答腊基本上聚集了印尼80%的人口,所以看起来非常国土分散的一个国家,人口却相对集中,覆盖爪哇和苏门答腊两个岛,基本上你可以覆盖80%的印尼市场。

第二,从省份和城市的人口数据看,以下是印尼人口排名前十的省份,这十个省份的人口总和达到了2个亿,占到印尼人口的70%,其余28个省份共享30%的人口。这十个省份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西爪哇,东爪哇和中爪哇,10个省份中,爪哇岛占据了5个,苏门答腊岛占据了4个,苏拉威西岛占据了1个,这十个省份同时也孕育了印尼的前十大城市,其中雅加达是印尼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其余的9个城市人口基本上都在1百万-3百万之间,地域广阔的加里曼丹没有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整个加里曼丹岛只有2千万人口,这也难怪印尼为什么要迁都,把首都从雅加达迁到东加里曼丹省。

第三,从基础设施配套来看,印尼目前有将近3000公里的告诉公路,其中单单爪哇岛占有1800公里,爪哇岛已经有横贯全岛的高速公路,还有了第一条高铁,苏门答腊的南北纵贯的高速公路,已经修建近1000公里,预计未来5年也能全线贯通。而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加起来不到200公里,与人口分布相布相对应,基础设施配套决定了爪哇和苏门答腊是印尼市场和经济的重心所在。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爪哇岛毫无异味是印尼制造业的基地,爪哇和苏门答腊是印尼本土最终的消费市场,而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的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更适合发展农业,种植园以及工矿行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印尼对于中国制造的爱恨交错

印尼政府这段时间对中国产品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嘴上喊着要挡洪水,身体又离不开这条大河。一边是部长们在镜头前痛批廉价中国货砸的本地中小企业抬不起头,一边是印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2025年1-5月份中国依然牢牢占据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贡献了将近40%的非油气进口份额,对应的进口额大约334亿美元,占到印尼整体966亿美元进口盘子里最大的一块。 故事的第一幕发生在二手衣服市场,印尼中小企业部长Maman先是配合财政贸易系统高调宣布要消灭非法二手进口衣,紧接着画风一转点名要整顿来自中国的超低价服装和白牌成衣,因为这些货正在啃食蚕食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 在他口中廉价中国产的衣服加上走私的二手衣服,就是压垮本地小工厂和摊贩的组合拳。于是政府一边规划把查获的二手服装粉碎回收做再生原料,一边对外宣布已经整合了约1300个本地品牌,从衣服、裤子、鞋子、凉鞋,让原来卖进口旧衣裳的摊贩改卖国产货,以此作为替代方案。 第二幕,换到重工业战场,矛盾感更强。印尼国会和钢铁协会这段时间轮番喊话,来自中国的钢材在2024年上半年对印尼的出口量同比暴增34%,从223万吨涨到将近298万吨,而本地钢材的产能利用率却徘徊在5成左右。 印尼国家重大项目里有一半以上用钢依赖进口,官方和智库的说法很直接,如果任由中国钢铁进口冲击,印尼的钢铁工业和经济主权都会被侵蚀,因此必须重整钢铁贸易秩序。在国家战略项目中优先用国产钢,同时加大对低报价格、走私渠道的稽查。但镜头稍微拉远一点,你又会看到另一组完全不同的数字和语气。印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贸易统计显示,2025年5月,印尼进口总额约203亿美元,其中非油气占到87%左右。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74亿美元,占当月非油气进口的36%多。 这些来自中国的进口不只是廉价成衣和钢铁,还有大批机器设备、车辆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和各类工业原材料,是印尼制造业、基建项目和日常消费的血管和骨架。换句话讲,政府嘴上要减依赖,现实上却很难对这样的大体量供应链说不。 于是印尼政府对中国产品的矛盾心态就被摊在桌面上,对内叙事必须强调保护中小企业,拯救本地工业,不能让廉价进口淹没国货。所以会不断放出要查二手服装、查廉价服装、查钢铁倾销、修订进口条例、提高关税上限的强硬信号。 对外则又必须承认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和关键投资方,希望对方多买印尼货、多投项目,而不是只有商品的单向涌入。前者是政治上需要给选民和中小企业的交代,后者是现实经济上对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两条线在媒体上同时存在就形成了你现在看到的那种既要又要的复杂心态。 站在中国老板的视角读懂这种矛盾比盯几条单一新闻更重要。只靠便宜货出口吃印尼市场未来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愿意本地化生产进园区做合规带动就业和税收会被当成帮助印尼对冲风险的伙伴。 换句话说印尼政府不是在简单反对中国货,而是在用一套打击非法与极端低价加抬高技术门槛加扶持本土品牌的组合拳重写与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对于准备出海印尼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顺着这条线把自己从做跨境贸易变成做本土供应链,谁就更有机会在下一轮政策博弈中站稳脚跟。

掌柜解读印尼经商:别靠 “降维” 靠 “扎根”

各位老板,来印尼做生意,千万别再抱着“降维打击”的念头了!好多老板第一次来印尼考察,看着街景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照搬国内经验就行!这想法可是个大坑,摔过的人可不少啊。如果想要成功,我这里有一个“旁门左道”,那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大家可能觉得很扯,但听我说完。 印尼有2.8亿人口,年龄中位数才29岁,年轻人没车房压力,可支配收入不少,愿意为品质和品牌买单。但这些钱不是白捡的,一方面,印尼年轻人对品牌、服务的认知远超想象,产品力,品牌力,售后跟不上,定价再低也白搭。另一方面SNI国家标准、TKDN本土化政策,这些硬门槛,你不摸透,连货架都上不去,更别提语言文化差异,本地团队管理了远程指挥根本不行。就像美ONE带着李佳琦模式冲击印尼,9个月惨败收场,就是栽在没做好本土化。 但很多出海的老板,已经四五十岁了,从头学印尼语、跑关系,还得管国内生意,精力根本不够。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孩子或接班人来印尼读书,在这待上几年实打实地扎根,一边混圈子积累人脉,一边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政策和文化习俗,刚刚说的所有问题都能系统性解决,还能磨炼下一代,为接手产业打基础,并且还能拿下文凭。 过去三年,我们已经服务了200多个中国学生来印尼留学读书,他们之中很多就是二代。他们在这边读书,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帮企业找到新增长点。像有位同学,家里是做食品的,他现在已经可以给家里的企业布局本土供应链,避开跨境物流的高成本,降低支出。 印尼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本土化和深耕,让二代留学是稳妥的布局。

掌柜解读印尼新规:全面实施强制清真认证

把日历翻到2026年10月17日,这一天起,会成为不少中国品牌“登陆印尼”的新门槛。雅加达的工厂、巴淡的仓库、泗水的港口,都会感受到同一种变化:清真,不再是“最好有”,而是“必须有”。 这不是突然袭来的新规,而是一条走了多年的时间线。食品饮料在2024年已进入强制阶段,中小企业的过渡期也将在2026年10月画上句号;化妆品与部分日用消费品,同样从这一天开始必须持证上架;药品则分批推进,传统药与保健品先行,其余按表执行。看似复杂,其实逻辑很简单:先民生高频,再专业复杂,给产业一个可预期的爬坡期。 很多人以为清真只是“配方过关”,其实它是一套贯穿全链条的合规体系:原料得可追溯,设备要防交叉污染,车间与仓储要有洁净区分,连清洗剂、润滑油都得在“白名单”里。任一环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得返工。它更像是“体系认证”,而不仅是“产品认证”。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并非所有商品“没证就出局”。确属非清真材质的产品,可以不做清真认证,但必须在标签上清晰标注“非清真”,让消费者一眼看明白。这也是监管的底层逻辑——信息对称与消费选择权。 为什么印尼要把节奏踩得这么实?答案在市场与野心里。这个拥有2.8亿人口、穆斯林占比约87%的国家,内需足够大,正把清真产业当作下一轮竞争力的锚点:把国内供给做得更规范,把出口的含金量做得更高。对打算“走印尼、通东盟”的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通行证。 这两年,我们见到不少企业卡在细节:原料供应商没证、代工厂分区不合规、标签没按印尼语规范标注……与其等到报关或上架被“回炉”,不如现在就倒排进度:先做原料与辅料清单的逐条核对,再确定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方案,同时打通BPOM与BPJPH两条线的节奏,最后才是批量送检与标签切换。 市场不等人,证书先行。看清时间表、读懂豁免规则、选对办证通道,把清真当作“进入印尼与穆斯林市场的基础设施”。等到2026年十月的钟声敲响,你希望看到的,应该是货柜顺利放行、货架上标签清楚,而不是仓库里一排排“待整改”的成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