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说:风波不断,印尼贸易生意接下来怎么办

印尼贸易生意,太难了?最近一周印尼政府部门要整顿非法进口产品的消息,不断冲击着贸易商和电商从业者们的神经,为了安全起见,不少做线下批发的档口开始大门紧缩,不少海外仓也暂停营业。就在上个月6月底的时候,印尼贸易部长喊着要加征100-200%的保证性关税,印尼贸易政策和监管执法,风波不断,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掌柜试着给大家聊聊:

有不少人认为出现贸易风波的原因是因为印尼政府面临换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面临重新洗牌,这个可能有些影响,但王掌柜认为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印尼政府面临保就业的压力。根据印尼媒体的报道,最近两年,已经有36加纺织厂倒闭,31家正在倒闭的边缘,2023年全年纺织服装行业至少有15万名纺织工人下岗,与此同时在建材领域,7家磁砖厂也宣布停产,印尼社会认为背后的原因是进口纺织品和建材由于价格和品质上的优势,冲击到了本土产业

如果时间拉回到2023年,当时舆论的焦点是电商平台特别是Tiktok平台充斥着廉价产品,冲击线下实体门店,而且这些廉价产品90%以上都是进口产品。当年9月份印尼总统在讲话中提别提到一件衬衣5千印尼盾,属于掠夺性定价,这些直接导致了印尼不断加强贸易监管和进口产品监管的开端,包括把跨境电商的客单价提高到100美元,设置配额和认证门槛等等,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些事件所聚焦的品类包含纺织,服装、鞋类、化妆品,电子产品、陶瓷、以及钢铁产品等,基本上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属于在印尼的中国创业者聚焦的热门品类。印尼政府的决策逻辑大致是,就业问题牵涉到民意,牵涉到选票,以及背后的执政的合法性,为了保就业,就要不惜代价保护这些劳动密集型的本土产业,既然贸易政策调来调去,治标不治本,而且腾挪的空间有限,那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管,强力治理和整顿官商勾结和非法进口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王掌柜认为这里面不牵涉太多政治因素,也不特别针对中国。而是恰好来自中国的产品在印尼的上述行业占据了优势地位。

所以印尼开放的营商环境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印尼政府仍然欢迎外商投资,只不过外商应该顺应印尼政府的决策逻辑,改变做传统跨境成品贸易的业务模式,减少成品进口,尽量合规进口,通过在本地设立加工厂或者组装厂,搭建本土供应链,在本地赚钱的同时,给本地带来就业机会,维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这是印尼政府决策者所希望看到的。

抖音直播时间:7月20日/21日 晚21:00-22:0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解读:为啥大国争先恐后造访东盟?

为什么这两天“大国都来东盟”?一句话总结:东盟就像一口满是料的巨锅,人口多、市场大、还能搭台让各国合作唱戏。现在这锅“主菜”正上桌,谁不来,谁就可能错过机遇。 第一大吸引力:6.8亿人、3.8万亿美元的“新蓝海市场” 本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47届东盟峰会,再次让区域经济这盆“热汤”成了焦点。东帝汶正式加入后,东盟从10国扩至11国,直接面向约6.8亿人口,整体GDP达3.8万亿美元。 这个市场不仅体量够大,更藏着满满的增量空间。对各国来说,这里既是老百姓消费升级的“新蓝海”,也是企业投资布局的“新前沿”,吸引力自然拉满。 第二大吸引力:全球“加税潮”里的“供应链新通道” 现在全球贸易刮起“加税风”,各国都在重新规划供应链,而东盟刚好给出了两条“解题思路”。 一边和中国敲定签署《自贸区3.0升级议定书》,新增数字、绿色等领域合作内容,给区域产业链减少摩擦,就像加了“润滑油”。 另一边又加快和美、欧、日、印等对接,在多边合作里“左右逢源”。 说白了,当其他地方都在加关税、增成本时,东盟正在给企业找“省钱、省事的路线”。如今美—东盟、欧—东盟的贸易规模都在涨,没人想丢了这块“稳定盘”。 第三大吸引力:能让大国“握手合作”的“舞台主办方” 东盟不是只能旁观的“观众”,而是实实在在的“主办方”。它靠一整套机制,把各国聚到一起谈合作:既有东盟峰会及与中、美、日、韩、印等的对话会,也有东亚峰会、国防部长扩大会议(ADMM-Plus)。今年马来西亚还把“包容与可持续”定为峰会主题,让这里成了少数能让大国“不掐架、只握手”的地方。对各国来说,既不用卷入阵营对抗,又能抓住技术、资金、市场流动的红利,这样的舞台谁都不想缺席。说到底,大国扎堆去东盟,核心是这里同时满足了三大需求:有可观的市场、能调整供应链、还能提供合作平台。当下世界都在谈“去风险”,而东盟靠“可预期的环境+能落地的合作”,把自己变成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也成了地缘政治里的“缓冲带”,自然成了各方争夺的香饽饽。

王掌柜专栏:外籍人士到底能不能在印尼买地?

“外籍个人能不能在印尼买地?”王掌柜经常有收到类似的问题。我们把现行规定梳理了一遍,:外籍个人不能拥有印尼的“土地所有权”(Hak Milik/SHM),但可以在严格条件下购买住宅类不动产,并把权利登记为“使用权”(Hak Pakai)。而涉及建厂、仓储等工业用途的土地,则必须以公司名义(设立PT PMA外资公司)依法取得“建筑使用权”(HGB),个人名义不适用。 先看法律底层逻辑。自1960年的《基本土地法》确立起,土地所有权只属于印尼公民与特定主体,外籍个人不在其列。后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法规,给外籍个人打开了“住”的通道:可以购买独栋住宅或公寓,但产权形态是Hak Pakai(使用权)。这类权利不是永久的,通常按“首次最长30年,到期可延长20年,期满后还可再续30年”的节奏批复,总年限分阶段审批、合规续展。用途也被限定为自住/居住,不能当作商业经营用地。 外国人个人能买什么,边界也很清楚。独栋住宅可以登记为Hak Pakai;公寓在项目合规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外籍个人购买并登记为相应权利。至于价格各省有各自的最低价和上限清单,比如雅加达独栋住宅的价格不低于50亿印尼盾,大约220万人民币,公寓的价格不低于30亿印尼盾,大概130万人民币的价格。除了价格红线,数量和面积也设上线,通常是“每名外籍个人(或家庭)限购一处、面积不超过约2000㎡”,超出需要另行批准;购置前,最好先核对目标城市当期的“外籍购房最低价”和限制条款,避免踩线。 流程上,建议按“尽调—签约—过户—纳税—续展维护”来走。所谓尽调,不只是看看证书复印件,更要通过PPAT(不动产契约官)和不动产登记系统,查验证书真伪、有没有抵押或查封、用途分区是否与住宅一致。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三个“红线”。第一,不能以外国人个人名义持有所有权Hak Milik;第二,不能通过所谓“名义持有/代持”来变相规避限制,这在法律上风险极高,纠纷频发;第三,不能以个人名义去拿工业或仓储用地——如果您的需求是“建厂”,请先设立有限责任公司PT PMA,再依法申请建筑使用权HGB,并办理建筑许可(PBG)等手续,走在合规主干道上。 一句话总结:想住,可以;想建厂,换轨到公司名义。外籍个人在印尼购买住宅走Hak Pakai,满足在印尼的资格、最低价与数量/面积等门槛;涉及工业用地,则以公司名义购买更安全、更可持续。

印尼黄金11产地:从老矿区到新黑马

印尼有11大黄金产地,今天咱们就按地图顺序,来聊聊其中的11个。你会发现,印尼的黄金大多来自铜金伴生的大型矿带。老矿区能稳定带来现金流,新矿区则努力增加产量,而真正决定黄金供给量的,是每个矿区的工程进展速度。 首先是位于苏门答腊北部的Martabe,它可是这一带的王牌矿区。Martabe以稳定著称,每年产出二十多万盎司黄金的目标非常可靠。这里资源储量充足,成本也控制得很好,在很多投资者眼里,它就是个“优等生”。 接着是Aceh Tengah,位于亚齐中部。这个地方勘探热度很高,受到的关注也多,但权威的信息披露比较有限。 再来到爪哇岛的老矿Pongkor。它发现得早,也为当地贡献了很久的黄金产量。如今虽然进入了开采寿命的后期,每年产量大约只有一吨左右,但它对本地的产业链、就业以及回收金体系来说,仍然很有意义。 然后是东爪哇的Tujuh Bukit,它是东爪哇的样板矿区。这里采用氧化矿加堆浸工艺,每个季度能稳定输出2.5万盎司左右的黄金,是现金流的“压舱石”。更重要的是,它的深部有巨大的铜金斑岩潜力,就像是项目里的“隐藏BOSS”,未来一旦开发,前景不可限量。 转场到西努沙登加拉的Batu Hijau,这是一个著名的露天铜金矿。它每年的黄金产量常年在八十万盎司左右。它和即将扩大规模的冶炼配套设施,以及Elang等后续项目,构成了“矿—冶—港”一体化的强大体系。规模大加上一体化,就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和确定性。 还在松巴哇岛,我们换到Dompu。这里有超大型的铜金斑岩资源,储量非常可观,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它代表着未来的增长潜力,一旦落地建成,在未来几年将会成为印尼黄金新增产量的重要来源。 再来到中加里曼丹的Pujon,这里更多的是中小型矿场和手工作业的开采格局。公开数据比较杂乱,权威的金属量数据也不太明确,是一个需要时间去筛选和了解的区域。这也让我们看到,印尼的黄金产业不只有大型现代化的矿区,还有比较草根的一面。 回到苏拉威西北侧,Pani是近两年的“新黑马”。它的金储量已经提升到了约480万盎司,计划在2026年一季度产出首批黄金,远期每年的产量有望达到50万盎司。这意味着印尼黄金产量的边际增长,很可能在这里实现。 最后到北苏拉威西的Toka Tindung,它是成熟的露天转井下运营的样本。这里的储量近390万盎司,近年来通过工艺改进和井下开采的切换,延长了矿区寿命。 还有北马鲁古的Gosowong,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下金矿。它的资源和储量都在百万盎司级别,价值就在于成熟与稳定。多年的运营经验,加上区内后续靶区的跟进,让它就像一台耐用的“印钞机”。 如果把印尼黄金比作一支球队,那Grasberg就是绝对的C位。它是世界级的铜金巨矿,地下采场的规模非常惊人,每年的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它不仅产出矿石,还在打造贵金属在岸精炼的环节,相当于把“从矿到金条”的整个链路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全球视角来看,印尼是一个黄金大国。它的地质可采储量约3600吨,在全球约6.4万吨的储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4年矿山产金约100吨,稳定位居全球前十。央行的官方黄金储备约78.6吨。在消费端,小克重金条和首饰的需求持续走强。整体来看,印尼的黄金产业呈现出“上游依托大型铜金矿,在岸精炼与品牌化加速,终端以净进口补位”的结构性特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