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米价格不断创下新高,对于以大米作为高达98.5%人口的主要粮食的印尼来说,生活负担不断加重。国家战略粮食价格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13日的大米价格已经高达每公斤14600印尼盾(约合6.79元),再次创下新纪录。今年迄今为止,大米价格已经上涨15.42%,从月度走势来看,大米价格与两年前相比也有明显上涨。2021年9月大米的平均价格仅为每公斤11650印尼盾(约合5.42元),但2023年10月已达到每公斤14400印尼盾(约合6.7元),意味着两年内价格上涨了23.6%。
大米价格从去年8月开始上涨,至今仍在持续上涨。供应减少、收成中断、干旱天气和部分国家的出口禁令政策导致大米价格屡创新高。尽管价格持续飙升,但中央统计局指出国内大米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2022年9月的数据显示,印尼98.35%的家庭以大米为主要粮食,糯米消费仅占1.94%,玉米仅占13.3%;截至2023年9月,印尼人均大米消费量为每月6.81公斤,其中包括本地大米、优质大米还是进口大米,与2021年9月的人均每月大米消费量 6.75公斤相比,消费量增加了0.87%。其中城市居民每月消费6.37公斤,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更加达到每月7.41公斤。
从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消费占比超过90%的商品只有六种,分别是大米、盐、洋葱、食用油、大蒜和砂糖。2022年印尼大米总产量约为5475万吨磨粉干粮(GKG),比2021年增加33.368万吨即0.61%。如果将大米产量转化为用于粮食消费的大米,按人口计算,2022年大米产量相当于3154万吨大米,比2021年大米产量增加18.45万吨即0.59%,也使印尼成为继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大米消费国。
对于大米的大量消费也导致了其在推高通货膨胀和贫困率方面的作用,大米在计算食品通胀中的权重高达3.33%。考虑到印尼贫困人口高达75%的支出花在以大米为主的食品上,它也成为印尼贫困的头号因素。在导致贫困的因素中,大米消费所占比例仍然最大,城市占比为19.35%,农村占比为23.73%。2022年度通胀贡献占比最大的七种商品分别是汽油,贡献率为1.15%,其次是家庭燃料(0.30%)、航空运输费用(0.27%)、大米(0.19%)、过滤丁香香烟(0.16%)、鸡蛋(0.13%)以及房屋合同(0.12%)。预计汽油、家庭燃料和费用支出将对通胀产生巨大贡献,原因是政府在9月初提高了燃油价格,并在2022年7月提高了天然气价格,能源价格的飙升也使得航空公司不可避免地提高了机票价格。
然而今年的大米通胀却令人意外,在2018-2021年期间,大米仅在2018年被列入年度通货膨胀的前10位因素。当年大米价格成为仅次于汽油的第二大通胀因素,而大米价格飙升也是由于极端天气干扰造成的。由于价格持续飙升,大米价格仍然是今年通胀的最大推动因素。在本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米一直是通胀的最大触发因素。2023年8月大米价格通胀同比增长13.76%,也是2012年6月或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2年6月当时的大米价格通胀水平达到16.22%,到2023年9月大米仍将是通胀的最大贡献者,通胀贡献率为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