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I Global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印尼宏观基础日益稳固,处于强劲增长轨道,这与IMF 2025年第四条磋商将其列为全球波动中具韧性的经济体一致。他援引2025年5-5.8%、2026年5-6%的增长预测,指印尼经济韧性强、政策结构稳定。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下游工业化及劳动力生产力提升政策,近年构建了更坚实的增长基础。 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如“精准调控”,既保宏观稳定又增投资吸引力。主要指标显结构性韧性:央行量化宽松有度,通胀约2.8%、外汇储备充足、汇率相对稳定;OJK与BKPM加快许可、深化矿产下游、电动车、数字金融、能源转型等领域投资,强化市场确定性。 股市IHSG稳于8100-8300点、外资流入稳健,市场反应验证宏观框架。IMF称印尼为全球挑战中的亮点,其评价与其一致,强化政策可信度与长期导向。他视稳定为印尼战略资产,助其迈向2045黄金愿景;政策清晰、监管一致、财政纪律营造“结构性可投资”环境。在宏观向好与国际市场双重验证下,印尼利于保持经济韧性并吸引高质量投资。
印尼盾对人民币创历史最弱收盘水平,报2357盾/人民币(Refinitiv数据,可追溯至2007年)。年初汇率约2204盾/人民币,至11月21日跌至2348,年内贬值6.53%。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64%,由年初7.29元/美元升至11月21日的7.10元/美元。人民币走强源于中国央行(PBoC)短期政策及长期战略——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减少对美元依赖、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使用。 2009年试点至今,国际化显著提升:2023年跨境支付(含贸易、投资、债券)人民币占比达53%,首次超越美元;结算占中国货物贸易30%,SWIFT数据显示其成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2025年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4%(IMF)。中国作为最大商品进口国,推动石油、煤炭等以人民币计价,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及印尼等新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降低融资成本,全球需求上升。尽管面临消费疲软与房地产危机,人民币因贸易、投资及金融基建稳固,成为亚洲最坚挺货币之一。中国采取可控国际化策略,拒绝全面开放资本账户,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而非“全球去美元化”,兼顾国内稳定与亚洲及全球南方使用扩展。央行维持人民币强势,投资者预期政治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出台稳地产刺激,支撑信心。多重因素叠加,使人民币2025年走势强于印尼盾。
采矿业不仅是战略矿物生产基地,更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PDB)贡献约8.5%,是支撑经济结构的第五大部门。经济学家指出,采矿业直接影响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力,政策制定需重点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有矿业控股公司MIND ID作为战略矿物资源管理主体,推动国家与地方收入,促进运营地区经济循环、本地供应链及财政义务落实,支撑公共支出与基建。 例如中巴布亚省米米卡县矿业贡献财政4077.7亿盾,地方总收入达5.8万亿盾,主要来自自由港印尼相关活动;南苏门答腊穆阿拉埃宁县2025年地方自有收入目标4052.4亿盾,8月已实现2231.9亿盾,多与煤炭开采相关税费有关;邦加-勿里洞省2024年地方收入约2.4万亿盾,多源自锡矿及相关经济活动。ANTAM与Inalum在北马鲁古、东南苏拉威西等地的运营也通过地方税及配套产业提升地方收入。专家认为,矿产下游加工(hilirisasi)是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因素,Indef正研究相关战略矿产下游政策,以加速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