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盾对人民币创历史最弱收盘水平,报2357盾/人民币(Refinitiv数据,可追溯至2007年)。年初汇率约2204盾/人民币,至11月21日跌至2348,年内贬值6.53%。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64%,由年初7.29元/美元升至11月21日的7.10元/美元。人民币走强源于中国央行(PBoC)短期政策及长期战略——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减少对美元依赖、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使用。 2009年试点至今,国际化显著提升:2023年跨境支付(含贸易、投资、债券)人民币占比达53%,首次超越美元;结算占中国货物贸易30%,SWIFT数据显示其成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2025年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4%(IMF)。中国作为最大商品进口国,推动石油、煤炭等以人民币计价,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及印尼等新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降低融资成本,全球需求上升。尽管面临消费疲软与房地产危机,人民币因贸易、投资及金融基建稳固,成为亚洲最坚挺货币之一。中国采取可控国际化策略,拒绝全面开放资本账户,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而非“全球去美元化”,兼顾国内稳定与亚洲及全球南方使用扩展。央行维持人民币强势,投资者预期政治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出台稳地产刺激,支撑信心。多重因素叠加,使人民币2025年走势强于印尼盾。
采矿业不仅是战略矿物生产基地,更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PDB)贡献约8.5%,是支撑经济结构的第五大部门。经济学家指出,采矿业直接影响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力,政策制定需重点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有矿业控股公司MIND ID作为战略矿物资源管理主体,推动国家与地方收入,促进运营地区经济循环、本地供应链及财政义务落实,支撑公共支出与基建。 例如中巴布亚省米米卡县矿业贡献财政4077.7亿盾,地方总收入达5.8万亿盾,主要来自自由港印尼相关活动;南苏门答腊穆阿拉埃宁县2025年地方自有收入目标4052.4亿盾,8月已实现2231.9亿盾,多与煤炭开采相关税费有关;邦加-勿里洞省2024年地方收入约2.4万亿盾,多源自锡矿及相关经济活动。ANTAM与Inalum在北马鲁古、东南苏拉威西等地的运营也通过地方税及配套产业提升地方收入。专家认为,矿产下游加工(hilirisasi)是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因素,Indef正研究相关战略矿产下游政策,以加速经济增长。
国家电力公司(PLN)透露,要在七个地点建设垃圾发电厂(PLTSa),需大量垃圾供应。为实现197.4兆瓦的装机容量,每天需处理多达1.2万吨垃圾。 PLN总经理表示,在BPI Danantara协调及相关部委配合下,PLN已对这七个计划作为垃圾变电能试点项目的地点开展调研,并编制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在2025年第109号总统令发布后采取的行动,该法令旨在通过环保技术将城市垃圾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来处理垃圾。 他在国会第六委员会听证会上介绍,首批七个PLTSa地点包括棉兰、唐格朗县、大雅加达地区(茂物)、勿加泗、三宝垄、日惹和巴厘岛。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97.4兆瓦,日处理垃圾能力约1.2万吨。需要注意的是,PLN后续负责消纳PLTSa所发电力,其角色是按每千瓦时20美分的定价购买电力,并非PLTSa的开发者或电力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