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绝不是“外贸部门多跑几场展会”那么简单,而是一把手工程——从“把货卖出去”升级为“全要素落地”:人才、资金、供应链、运营、品牌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两点硬逻辑:其一,逆全球化抬头,关税、配额、原产地规则、本地化产值比例、强制认证与平台合规不断加码,单纯跨境发货的链路越来越脆弱;其二,中国制造已从“低价竞争”转向“品牌溢价”,要在海外形成价值感,必须把产品力、服务与体验做在当地,靠本地渠道和口碑把品牌坐实。 所以,出海这事必须由一把手拍板:去哪个国家、投多大体量、如何走合规路径(公司设立、产品认证)、汇率与税务怎么对冲、现金流如何守住底线。这里面的重中之重,海外项目的操盘手也要选“合伙人型将领”,而不是单兵业务员——要能带队、打仗、拿结果。 出海的节奏也很重要,建议“三年打赢一场持久战”:第一年:投石问路与打基础——市场与价格带验证、试销、认证拿证、种子渠道、跨境+在地“双供应链”同步搭建。第二年:组织与渠道成形——本地团队磨合,中外文化与管理对齐,完善售后与服务网点,打造行业标杆客户与可复制打法。第三年:规模化与品牌心智——扩大SKU与渠道密度,优化税务与资金结构,提升周转率与毛利,形成“稳定现金流+正向口碑”的飞轮。
中国品牌向印尼扩张为印尼购物中心行业带来增长动力。据Colliers Indonesia研究,2025年第三季度雅加达零售入驻率从2024年同期的74.4%微增至74.7%。Colliers Indonesia研究主管表示,如茶颜悦色(Chagee)和Oh!Some等受年轻人欢迎的中国品牌的进入是主要推动因素。 Colliers正协助多个中国品牌进入并拓展雅加达商场,且数量不止一家。印尼购物中心协会(APPBI)主席也观察到类似现象,认为包括中国品牌在内的全球品牌积极扩张,不仅能提高商场入驻率,还能丰富消费者购物选择。全球品牌扩张带来双重好处,既提升商场入住率,又让消费者有更多品牌和产品可选。Alphonzus指出,购物中心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需不断更新品牌,且全球品牌增长已不限于大城市,开始向爪哇岛外的二、三线城市拓展,有助于零售业增长均衡化。大部分进入印尼的外国品牌属中端类别,契合印尼中产阶级为主的市场,预计2025年全国商场入驻率将达80% – 85%。
中央统计局(BPS)日前公布数据,2025年8月印尼贸易顺差达54.9亿美元,实现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64个月顺差。从月度数据看,8月顺差得益于非石油和天然气产品带来的71.5亿美元顺差,当月顺差由非油气产品支撑,其贡献的月度顺差占比较大。 从年度数据看,非油气产品以412.1亿美元的顺差继续成为全年顺差的主要支撑力量,不过油气产品仍处于120.7亿美元的逆差状态。在贸易伙伴方面,美国是印尼最大的顺差来源国,为印尼带来122亿美元顺差,印度和菲律宾分别贡献94.3亿美元和58.5亿美元顺差。 然而,印尼与中国存在130.9亿美元逆差,与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也分别有34.9亿美元和35.5亿美元逆差。印尼贸易能保持长时间顺差,非油气产品的进出口表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原材料矿物、钢铁等产品在月度数据中贡献突出。 但油气产品的逆差以及与部分国家的贸易逆差情况,也反映出印尼在能源贸易和特定区域贸易上存在的挑战,后续如何在保持非油气产品优势的同时,改善油气贸易状况以及调整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将是印尼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