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移民总局成功逮捕并遣返一名中国籍通缉犯。该嫌犯自2015年2月起被中国政府通缉,潜逃印尼长达10年。嫌疑人8月29日在雅加达落网,9月1日通过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遣返。 移民总局通过网络巡逻和移民数据分析锁定目标,该名中国籍人士涉嫌违反居留许可规定,从事与签证不符的活动。他被指控在中国组织上百人持械团伙实施破坏和暴力活动。移民局与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确认其通缉身份后,立即启动遣返程序。 移民总局代理局长表示此案体现印尼与国际执法机构的良好合作,印尼不会成为跨国犯罪分子的避风港,未来将继续加强国内外执法协作。当局于8月28日在南唐格朗一家鞋厂发现其踪迹,经文件核查确认其违法事实,并于9月1日移交中国警方押解回国。 移民局强调将保持警惕,严防国际犯罪分子利用印尼作为藏身之所。此案是2025年以来印尼成功遣返的第12名国际通缉犯。 分享到: 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 Facebook Click to share on X (Opens in new window) X Click to print (Opens in new window) Print Click to share on LinkedIn (Opens in new window) LinkedIn Click to share on WhatsApp (Opens in new window) WhatsApp Click to share on Tumblr (Opens in new window) Tumblr Click to email a link to a friend (Opens in new window) Email
前教育部长Nadiem Makarim因涉嫌Chromebook采购贪腐案被列为嫌疑人,案件涉及国家损失1.98万亿盾(约1.2亿美元)。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的陨落,更对印尼”黄金一代2045″教育改革计划造成深远冲击。 他被指在2020年未经公开招标,通过Zoom会议直接指定采用谷歌ChromeOS系统,并将此写入教育部强制规定。其倡导的“自由学习”理念强调分权自治,但采购决策被批为“中央集权式操作”。 作为”自由学习”改革设计者,他的涉案使公众对教育革新产生信任危机;保守派借机质疑改革必要性,可能延缓后续政策推进;这一模式也暴露技术官僚治理缺陷,即用初创企业“快速决策”模式处理政府事务导致系统性风险。 而深层矛盾则在于企业家出身的部长面临官僚体系规范与科技公司决策文化的撕裂。尽管他强调“数据驱动”,但LP3ES研究显示实际决策缺乏基层教师需求调研。案件引发对印尼教育改革路径的深刻反思。 当技术精英的光环褪去,国家需要重建更包容、透明的政策机制,而非依赖“救世主”式个人领导。这场危机或将重塑印尼教育改革的未来图景。 分享到: 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 Facebook Click to share on X (Opens in new window) X Click to print (Opens in new window) Print Click to share on LinkedIn (Opens in new window) LinkedIn Click to share on WhatsApp (Opens in new window) WhatsApp Click to share on Tumblr (Opens in new window) Tumblr Click to email a link to a friend (Opens in new window) Email
从创业独角兽到涉嫌巨贪,印尼年轻官员纳蒂姆・马卡里姆因教育设备采购案被查,涉案金额折合约8.6亿人民币,触目惊心。今天,王掌柜用3分钟带大家看透这起争议 —— 这位创办Gojek的创业明星,如何跻身内阁成为教育部长?又为何在谷歌笔记本(Chromebook) 采购案中深陷泥潭?咱们聚焦关键数字、核心质疑,聊聊这起风波的本质。 一、关键数字:光环之下的阴影 2019年到2022年,印尼教育部推进教育数字化项目总预算约9.3万亿印尼盾(折合约41亿人民币)。 检方指控,纳蒂姆在2021年通过 “设定采购规格”,将终端设备直接锁定为谷歌笔记本(Chromebook)体系,并多次与相关厂商私下会面。 2025年9月4日,纳蒂姆被正式列为嫌疑人,并被羁押20天;国家暂估损失达1.98万亿印尼盾(折合约8.6 亿人民币),最终金额仍待审计确认。 对此,纳蒂姆否认所有违法指控,并表示将自证清白;涉事科技公司谷歌(Google) 则强调,合作均通过正规经销商开展。 需特别提醒:案件仍在侦办中,需遵循 “无罪推定” 原则,但公共采购的合规性审视已刻不容缓。 二、个人履历:为何是他掌管印尼教育? 1984年出生的纳蒂姆・马卡里姆,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后获哈佛商学院MBA学位。回国后,他深耕咨询与风投领域,创办的Gojek成为东南亚超级APP,还获得谷歌、淡马锡等国际资本加持,是印尼创业圈的标杆人物。 2019年10月,仅35岁的他被时任印尼总统佐科任命为教育文化部长,被外界视为推动 “教育数字化改革” 的核心力量。他上任后提出 “推进设备入校、更新课程体系、衔接教育产业” 的改革方向,公众期待他能用互联网思维打破教育行业的沉疴。 但现实难题不容忽视:印尼地域辽阔,城乡教育差距悬殊,且教师待遇偏低、专业培训不足,这种情况下,“设备 + 平台” 的数字化改革极易面临落地困境 —— 若不匹配基层实际需求,再好的规划也可能沦为 “空中楼阁”。 三、核心质疑:创业家真的懂教育吗? 争议首先指向 “专业匹配度”:一位毫无本土一线教育经验的创业家,却掌管着占印尼国家预算20%的教育资金。据一线教师和高校行政人员反映,纳蒂姆基层调研严重不足,在教育系统内 “存在感弱”,对设备后期维护、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等实际问题关注失衡。 其次是 “道德反差”:纳蒂姆此前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 “家庭道德传统” 与 “个人操守清白”,如今却涉嫌巨额贪腐,这种强烈反差令民众咋舌。 最刺痛公众的是 “信任崩塌”:这位顶着 “亮眼学历+资本光环” 的部长,曾被视为印尼政府 “反腐新气象” 的象征,如今深陷贪腐疑云,让民众不禁拷问:监督机制真的能守住权力底线吗? 四、事件反思:不只是一个人的跌倒 从 “改革希望” 到 “贪腐嫌疑人”,纳蒂姆事件严重冲击了印尼社会对官员廉洁的信心。问题究竟出在哪? 是印尼官僚体系对大额采购缺乏穿透式监督与技术评审,让 “指定规格、绑定平台” 的操作有了可乘之机?还是部分官员在权力与资本的双重诱惑下失守道德底线? 这起风波远不只是一个人的 “跌倒”,更是对印尼治理体系的深刻拷问。 分享到: 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 Facebook Click to share on X (Opens in new window) X Click to print (Opens in new window) Print Click to share on LinkedIn (Opens in new window) LinkedIn Click to share on WhatsApp (Opens in new window) WhatsApp Click to share on Tumblr (Opens in new window) Tumblr Click to email a link to a friend (Opens in new window)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