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要求印尼政府对塑料制品征收反倾销进口关税

印尼芳香烯烃和塑料工业协会(Inaplas)要求政府对塑料制品征收反倾销进口税(BMAD)和保障措施进口税(BMTP)。Inaplas国内总监表示,他们鼓励印尼反倾销委员会(KADI)和国际贸易保护委员会(KPPI)立即确定塑料制品的反倾销进口税(BMAD)和保障措施进口税(BMTP)。这一声明与塑料业界(尤其是塑料原材料)对贸易监管部(Permendag)2024年第8号法令的反应有关,该法令放宽了部分进口许可证。他强调塑料行业参与者由于这项政策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政府的保护。政府确实需要关注并采取实际行动来寻找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反倾销手段、保障措施和额外进口关税。在贸易监管部长第8/2024号法令颁布后,这些不同的政策可以维持更有利的商业环境。除此之外,他还希望贸易部成立的反非法进口专责小组能够认真监控塑料原材料的进口,最重要的是监管可以覆盖所有领域,包括石化产品及其衍生品。

此前贸易部长表示,他正在审查实施两种进口税的可能性,即保障措施进口税(BMTP)和反倾销进口税(BMAD)。不过根据他透露的佐科总统主持的有限会议(ratas)的结果,塑料制品并不包括在将受到特别关注的产品清单中。有许多产品将受到特别关注,即纺织品和纺织制品(TPT)、成衣、陶瓷、电子产品、化妆品、纺织产品和鞋类。此外他还表示,将于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成立一个处理非法进口商品的特别工作组,他在周二访问印尼总检察长办公室时讨论了成立非法进口特别工作组的问题。除了总检察长办公室外,特别工作组将由警察以及相关部委组成,例如工业部和商会。

h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专家评估印尼经济韧性强

IQI Global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印尼宏观基础日益稳固,处于强劲增长轨道,这与IMF 2025年第四条磋商将其列为全球波动中具韧性的经济体一致。他援引2025年5-5.8%、2026年5-6%的增长预测,指印尼经济韧性强、政策结构稳定。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下游工业化及劳动力生产力提升政策,近年构建了更坚实的增长基础。 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如“精准调控”,既保宏观稳定又增投资吸引力。主要指标显结构性韧性:央行量化宽松有度,通胀约2.8%、外汇储备充足、汇率相对稳定;OJK与BKPM加快许可、深化矿产下游、电动车、数字金融、能源转型等领域投资,强化市场确定性。 股市IHSG稳于8100-8300点、外资流入稳健,市场反应验证宏观框架。IMF称印尼为全球挑战中的亮点,其评价与其一致,强化政策可信度与长期导向。他视稳定为印尼战略资产,助其迈向2045黄金愿景;政策清晰、监管一致、财政纪律营造“结构性可投资”环境。在宏观向好与国际市场双重验证下,印尼利于保持经济韧性并吸引高质量投资。

可可产业对印尼经济贡献巨大

印尼是亚洲最大可可豆生产国,但全球占比仅3%,2022年排世界第7。同时为世界第三大可可加工国(仅次于科特迪瓦与荷兰),居亚洲首位。2023-2024年产量约16-18万吨,2025年达20万吨,种植面积约130万公顷。当地气候土壤适宜,技术(GAP、GMP)完善,国内外需求增长,品质获美、瑞、荷、意认可,价格5-13美元/kg。 2024年出口额26亿美元,较上一年翻倍,但仍需进口原料满足加工,致成本上升并消耗外汇。然而该产业也面临挑战:面积与产量下降、多为低质未发酵豆、植株老化且缺乏更新、无显著代际传承;贸易受关税壁垒(如对日本、美国不同产品征不同税率)、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等标准趋严、欧盟零毁林法规(EUDR)限制。全国巧克力厂由31家减至19-21家。 BPDP计划2026年更新至少1200公顷(目标5000公顷),加强基建与肥料供应(肥料价高且无补贴);巴厘省亦申请种子更新老化植株(部分树龄超20年)。可可贡献经济包括支撑地方GDP(如巴厘2025年Q3增5.88%),创造就业,疫情期间成支柱;2024年出口顺差。政府2025年投100.38亿盾农业预算(执行率63.83%),行业贡献税收37万亿盾、出口税等。农业部门对GDP贡献近30%,战略地位显著。

人民币今年汇率走势强于印尼盾

印尼盾对人民币创历史最弱收盘水平,报2357盾/人民币(Refinitiv数据,可追溯至2007年)。年初汇率约2204盾/人民币,至11月21日跌至2348,年内贬值6.53%。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64%,由年初7.29元/美元升至11月21日的7.10元/美元。人民币走强源于中国央行(PBoC)短期政策及长期战略——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减少对美元依赖、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使用。 2009年试点至今,国际化显著提升:2023年跨境支付(含贸易、投资、债券)人民币占比达53%,首次超越美元;结算占中国货物贸易30%,SWIFT数据显示其成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2025年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4%(IMF)。中国作为最大商品进口国,推动石油、煤炭等以人民币计价,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及印尼等新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降低融资成本,全球需求上升。尽管面临消费疲软与房地产危机,人民币因贸易、投资及金融基建稳固,成为亚洲最坚挺货币之一。中国采取可控国际化策略,拒绝全面开放资本账户,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而非“全球去美元化”,兼顾国内稳定与亚洲及全球南方使用扩展。央行维持人民币强势,投资者预期政治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出台稳地产刺激,支撑信心。多重因素叠加,使人民币2025年走势强于印尼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