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滨海新城PIK2高速开通啦, PIK2与雅加达机场“拉近到一步之遥”,但这条高速公路远没有那么简单,不仅利好PIK2地区,未来也会利好唐格朗地区和整个雅加达西部产业带的发展,今天王掌柜给大家仔细聊聊: 第一|项目概况 2025年10月9日,印尼Tol Kataraja高速正式功能性开通,首期运营6.7公里),把PIK2和机场连接在一起,这条高速远不止这么简单,全长38.6公里分8区段建设,串联了雅加达机场、北唐格朗海岸,一直连通到雅加达孔雀港的高速,属于雅加达外环北翼的重要一段,项目总投资23.16万亿印尼盾,采用 “政府与企业合作PPP” 模式,特许经营权大概40年。为雅加达西部“空海联动”的产业格局补上关键一环,带来地产估值与产业落地的再定价。 第二|利好PIK/PIK2的商住价值 PIK地区由印尼华人财团Agung Sedayu和三林集团联合开发,其中PIK11990年开发,约1000公顷,已成高端居住商办。PIK2是2016启动,一期约1000公顷,总体规划约2650公顷,在这里会展文旅与临空通道正加速落地。PIK2地区的商业用地售价大概在30条每平米,个别高配项目更高。机场联通PIK2高速的通车,相信会借一步提升PIK2的基础配套和商业价值。 第三|利好雅加达西部产业带扩容 雅加达西部产业带,包括唐格朗在内本是跨境电商、建材、食品、冷链、贸易型仓配集散地;雅加达周边工业地紧张,土地售价普遍每平米在2-3条印尼盾,厂房的租金这两年上浮超过30%,折合人民币平均在20-30块钱每平米每月。这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现有园区的配套条件,也能够释放新的工业用地。 全长38.6公里的Tol Kataraja的建设,不仅对于PIK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而且今后随着高速公路的持续建设,将会进一步带动唐格朗地区的产业开发,当前印尼政府为了保障就业和民生,一方面限制成品和消费品的进口贸易,保护本土产业和就业,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制造业落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唐格朗地区值得持续关注。
一周之内,两件事把TikTok再次推上印尼热搜——牌照/注册先暂停后恢复,以及“迟报并购”被罚。印尼政府到底在管什么?我们把事实摆在桌面上。 第一|最新发生了什么? ● 其一:暂停后恢复。 10月3日,印尼通讯与数字部(Kominfo)以TikTok未按要求完整提供直播相关数据(涉及 8月底抗议期及疑似与线上赌博关联的线索)为由,暂停其电子系统服务商新用户注册/许可;其中TikTok应用并未全面封禁,仍可访问。随后TikTok按要求提交相关数据,仅仅3天之后,10月6日印尼官方恢复其运营许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监管重点在于和政府数据共享的义务与直播治理。 ● 其二:程序性执法。 反垄断机构KPPU因TikTok迟报对Tokopedia的控股交易,对TikTok处以150亿印尼盾(约90万美元)罚款。被以迟报处罚指的是2024年1月完成、持股 75.01%的Tokopedia交易——这更像程序合规而非直接裁定竞争伤害。 第二|时间线回溯(两年脉络) ● 2023年10月:印尼贸易部颁布Permendag,2023年31号法规,要求社交与电商“分业”,社媒内“边刷边买”的闭环被叫停,TikTok Shop在印尼下线。 ● 2023年12月-2024年1月: TikTok与 GoTo达成方案并于 2024年1月31日完成:TikTok以75.01%控股Tokopedia,并将印尼TikTok Shop业务注入Tokopedia以适配“分业”要求。 ● 2025年5-6月:KPPU印尼反垄断委员会对该交易开展审查并给出有条件放行,后续实施期受持续监控。 第三|叙事背景:中印两地都在“加强平台监管”,无需过度解读 近两年监管都从“交易形态”延伸到“数据合规、直播治理与程序合规”。平台责任与数据可追溯,直播与电商闭环被重点关注; 印尼抓手更直接落在“社交与电商分业”与并购程序时效。 结尾|印尼之于TikTok的全球地位&共识前景 别忘了,印尼是TikTok的头部战略市场:研究机构数据称,2024年TikTok Shop印尼GMV约62亿美元,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东南亚权重极高。也正因体量巨大、外溢效应强,监管更看重可控、可审计、可协作。 此次事件中,官方并未“一刀切”封禁,而是以数据协作与程序纠偏推进治理;许可已恢复也说明对话机制有效。在规则更清晰、接口更通畅之后,10月6号,TikTok与印尼监管部门达成共识,企业侧抓紧分业合规化与数据合规化两条线,Tiktok印尼市场仍将保持增长与创新的空间。
很多老板第一次来印尼考察,脱口而出一句:“这不就是中国的80、90年代嘛,降维打击就行!”——这其实是个大坑。 第一,别拿“基建感受”当“市场判断”。印尼的市政、交通确实和中国有差距,但这不等于消费市场落后。东南亚普遍很早就接轨国际贸易,消费观念、品牌认知并不弱。印尼人口2.8亿,中位数约29岁,年轻人多、接受新事物快,分期/按揭消费非常普遍。你看到的是路桥高楼,你没看到的是一整套成熟的“消费者心智”。 第二,“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确实是两码事,但别被“人均GDP”误导。印尼人均GDP约5000美元,看着只有中国的一半,可他们没有“必须婚房婚车”的社会压力,买房平均年龄在38–40岁,更常见的是租房+分期。结果就是年轻人可支配收入并不一定少,愿意为品质、为品牌、为服务付费。产品定价便宜不一定好卖,定价高也不一定难卖——关键在价值感: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售后与本地化体验,能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买单。 第三,真正的硬门槛在“政策与合规”。自2023年起,印尼对成品/消费品进口、电商平台与跨境链路的监管越来越严,比如常见的SNI印尼国标认证,BPOM食品药品认证,TKDN本地化产值率要求,对于纺织服装等类目的配额限制,印尼盾自由汇率带来的隐形成本等等。因此,国内那套“用极低价格+极速铺货取胜”的打法,到了印尼很可能水土不服:清关滞后、合规成本、汇率损耗、库存压力,一叠加,价格战不但打不动,反而先把自己卷死。 第四,别忽视“落地能力”。语言文化差异、本地团队管理、合规与税务、与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哪一项都不轻松。靠“远程指挥+飞来飞去”很难啃下长期市场,必须真正投入到本地组织、渠道、售后与伙伴体系的建设。 所以,为什么说“出海不是降维打击”?因为你面对的是不同维度:不同的消费心智、不同的合规规则、不同的商业生态。出海需要的是开放心态与敬畏感:别想一招鲜吃遍天,踏实做功课、不断迭代优化。这样,路才走得稳、走得长,不至于半途而废、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