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掌柜专栏: 做印尼市场的两大困局

以传统跨境贸易,做印尼市场面临两大困局,都是什么呢?

第一,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制造业和外贸的老板们都知道当下出口白牌商品的利润率已经像刀片一样薄,外贸客户货比三家,没有忠诚度,老板们出货吧亏钱,不出货吧,更亏钱。

第二,印尼的贸易壁垒。印尼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以及拉动外资落地建厂,对于食品,化妆品,纺织,家具,电子产品,建材等都设立了产品认证,关税,配额等门槛。

综合以上两点,想要开拓印尼市场的老板们,结合印尼的土地成本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如果以中国半成品+印尼本地组装的模式来开拓印尼市场,更有机会抓住印尼的市场红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王掌柜深度解析:印尼钢铁路在何方

印尼钢铁行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节点。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粗钢产量将近18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60%。而在同一时间,中国的钢铁年产量接近13亿吨,占全球六成。 表面看,这是体量差距;但深层看,它是产业协同、资本积累、政策执行力的差距。印尼钢铁不是不努力,而是长期在“政策保护”与“市场竞争”之间摇摆不定——既想自强,又不敢放手。 第一、版图重塑:老厂守城,新势力崛起 印尼的钢铁业,几十年来几乎由Krakatau Steel(KRAS)一家国企撑起半壁江山。它生产热轧板卷(HRC),如今正试图建成印尼第一个千万吨级钢铁集群。 但在新格局里,合资与外资的力量更加明显。 Krakatau POSCO把韩国的高炉体系带进芝勒贡;Gunung Raja Paksi(GRP) 代表了民营资本的突围,用电炉与绿钢路线证明“小厂也能精”;而德信钢铁(Dexin)、IMIP、IWIP 这些名字,背后是中资主导的园区化模式,从镍铁到不锈钢形成垂直闭环。 Krakatau Steel一再获得政策兜底,却迟迟未能提升效率;而民营与外资项目的成长,却往往被监管的不确定性拖慢。产业多元化,本应意味着竞争,但在印尼,它仍然是一场“准行政划分”的博弈。 第二、产业逻辑:资源富国,制造贫国 印尼拥有丰富的镍、煤、铁矿资源,却依然是建筑钢材与板材的进口国。 上游资源端,本地矿业贡献了镍铁与能源,但铁矿和焦煤仍大量依赖进口;中游制造环节,三种路线并存——高炉(BF-BOF)求规模,电炉(EAF/DRI)求灵活,不锈钢链(NPI→不锈)靠资源整合。 下游应用则被房地产与政府基建主导,消费结构单一。 印尼钢铁的根本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需求结构不稳、产业配套不全。 当“政府项目”成为主要客户,企业的生死往往取决于预算拨款而非市场竞争。大量新建产线“造得快、用得慢”,而配套的机械、模具、汽车、造船等中下游制造环节,仍远未形成产业闭环。 这意味着——印尼的钢铁增长,看似热闹,实则“上游内卷、下游缺位”。 第三、政策迷宫:保护还是束缚? 印尼政府一方面高喊工业化,另一方面又层层设限。 SNI国家标准强制执行,几乎覆盖所有钢材品类。初衷是质量监管,结果却让中小厂商寸步难行。 TKDN本地化含量成为政府采购的“通行证”,但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审核“造表造数”,形式主义滋生。 进口许可与技术性审查仍是跨国企业的最大痛点:要先通过工业部审查,再拿贸易部批准,最后过海关核查。一个许可证可能拖上几个月,足以错失市场窗口。 所以这些政策表面上在保护本地制造,实质上降低了市场效率,抬高了交易成本。 在“去进口化”的旗帜下,印尼事实上在加厚市场的边界——不让钢进来也不让竞争进来。长期看,这种保护性监管反而削弱了企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尽管问题重重,但印尼的钢铁故事仍有看点。 一方面,建筑、能源、造船、家电、汽车等领域的需求还在增长;新首都IKN、爪哇与苏拉威西的基础设施工程,也在拉动真实用钢。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背景下,印尼成为东南亚最具潜力的钢铁制造中转地。 现实情况是,印尼若只满足于“资源+初级加工”,就会被困在低附加值陷阱;而若想进入高端制造,又必须跨过三道门槛——能源价格、环保约束、产业人才。 如果印尼不能在政策和管理层面形成自主竞争力,那么未来的钢铁产业,可能只是“外资投资、本地消化”的模式——产能在印尼,价值却在别处。 印尼钢铁行业的命题,从来不是“能不能造”,而是“造得有没有竞争力”。它正在被政策保护,却还没学会靠市场生存。真正的工业化,不是关上门的自给自足,而是开放后的自立自强。当印尼开始把“标准”当作市场工具,把“保护”变成创新激励,这个行业才算真正进入成熟阶段。

香烟纺织钢铁成重点,印尼新财长要“动真格”

2025年10月18日,印尼媒体爆了个大事:刚上任的财长Purbaya放话,要对税务局和海关搞“大整顿+抓人”,重点查走私——尤其香烟、纺织、钢铁这三类货。他还撂了狠话:“不管背后是谁,该抓就抓”,而且“总统在背后撑腰”。 早前10月14日,Purbaya同时公布了“财政部反腐投诉热线”与“公众举报渠道”,鼓励企业和民众直接举报海关、税务领域的不正之风,承诺“举报会有回应,有查有结果”。他还特别强调,“谁敢乱来,我就敢处理!”,并公开要求下属单位24小时响应投诉。 为啥这么急?说白了就是政府钱袋子紧了。2025年税收目标2189.3万亿印尼盾,到10月初才完成62.4%;海关收入目标301.59万亿,9月底也才73.4%。财长直言,非法香烟和走私让税“跑”了不少,这才下狠手。顺带提句背景:Purbaya今年9月刚接财长位,上任就说2026年不涨烟草税,改收拾非法烟草,现在看来是动真的。 第一、政策咋想的?进口监管会有多严? 1. 思路大转弯:不涨税,专堵走私窟窿 新财长不搞“加税增收”了——怕压垮正经企业和就业,转而死盯非法走私。清掉低价走私货,既能补上税漏,又能保护本地工厂,相当于“不添负担还能救急”,一举两得。 2. 重点盯三类货,查得又细又广 优先查香烟、纺织、钢铁,因为这三类货量多、税钱敏感,而且走私猫腻多:香烟常搞“低价套利”,纺织爱“贴错标签、报低价”,钢铁老有“填错税号、偷偷内销”的问题。最近已经查到不少案子,明显在加速。 3. 监管撒大网,年底会更严 不光在港口查,还会查到仓库、物流甚至电商平台,随机核对“申报单、发票、银行流水”,一点对不上就可能被扣;还会联合检察院、警察甚至军队,短期内肯定抓典型立威。加上年底要冲预算,这段时间进口查得只会更紧。 第二、谁占便宜?谁倒霉? ● 受益的:本地合规工厂(尤其是香烟、纺织、钢铁厂)——走私货被清走,市场价格稳了,订单也多了,不用再跟“低价水货”抢生意;守规矩的进口商也能沾光,毕竟严查后“歪路子”少了,正经报关反而通关更顺。 ● 倒霉的:靠灰色渠道进货的商家——轻则补税、罚款,重则被抓、吊销资质;做跨境电商、代购的也悬,现在监管盯上了,以后追责会成常态,想“钻空子”很难了。 第三、进口监管严了,为啥在印尼开厂更划算? 现在印尼进口查得这么严,对想做印尼生意的人来说,“在本地开厂”反而成了更稳的选择,以前从国外进货,要担心报关时资料对不上、被抽查扣货,现在监管严了,通关时间可能变长,还容易出岔子。但在本地开厂,原材料要么用本地的,要么走“工厂自用”的合规通道,成品直接在本地卖,不用走复杂的进口流程,省去很多麻烦。而且本地生产还能满足“原产地规则”,以后想把货卖到其他国家,也更容易享受关税优惠,比单纯进口再转卖灵活。 总结: 印尼这次监管升级不是“一阵风”,而是真要把“歪路子”堵死。对想做印尼生意的人来说,与其跟严监管“硬碰硬”搞进口,不如考虑在本地开厂——既能避坑,又能享政策红利,还能稳住市场,算是当前最稳的选择了。

万隆:时尚之都,爪哇版的“巴黎”

不少中国朋友对印尼的印象,还停留在雅加达的繁华与巴厘岛的浪漫。但西爪哇省会“万隆(Bandung)”,其实更像印尼版的“成都+杭州”——气候温润舒爽、创意产业氛围浓厚、消费活力迸发、高校资源密集,更靠着雅万高铁,把“政经中心”雅加达与“设计之都”万隆牢牢串联。下面将从城市画像、产业脉络、旅游体验三个维度,带大家吃透这座宝藏城市。 第一|城市画像 万隆地处西爪哇中部的火山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市区平均海拔约708米,最高处近900米。独特的地形让这里全年气候清凉宜人,体感舒适度远超印尼多数热带城市。从区位来看,它与雅加达的公路距离约115-160公里,构成印尼典型的“双城发展走廊”。据印尼官方2023年最新估算,万隆市区人口约250万,都会区人口达905万,两项数据均位居印尼前列,也让它赢得了“Kota Kembang(花城)”、“爪哇巴黎”的美誉。交通层面,2023年10月商业运营的雅万高铁(WHOOSH)是关键枢纽,其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贯通雅加达哈林站、卡拉旺站、帕达拉朗站至万隆的Tegal Luar高铁站,全程约142公里;四座高铁站,其中两座都在万隆市区。 第二|经济与产业 万隆及周边区域(如兰加埃克、芝马希)是印尼传统纺织服装重镇,聚集了从化纤、纱线、面料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大中型工厂,长期为国际品牌代工,形成了“工厂店—设计师品牌—电商”的成熟商业链路,每到周末都能吸引大批雅加达人前来扫货。 更让万隆独具辨识度的,是其蓬勃的“创意经济”。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这里的时尚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媒体等领域,构成了当地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对中国企业而言,万隆既是“轻制造+小单快反”模式的理想试验场,也能承接品牌本地化设计与内容制作等高端需求,合作价值突出。 高教科创则是万隆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万隆理工大学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1959年正式改制为现校,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256位。该校校友堪称“印尼精英矩阵”,不仅有首任总统苏加诺、第三任总统哈比比,更涵盖大批政经及科技领域领军人物,每年持续为市场输送工程、设计、数字技术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科教合作已深度链接国际资源:华为与ITB的合作已持续多年,聚焦培养数字化时代所需的ICT人才;2023年11月,ITB还与格林美、中南大学正式签约,共建“中国-印尼新能源材料与冶金工程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转化与国际协作能力。 第三|城市体验 万隆的魅力远不止购物,推荐一条“历史人文+自然体验+美食探索”的特色路线:上午探访亚非会议博物馆,感悟“万隆精神”的历史厚重,再漫步万隆理工大学校园,感受学术与人文交融的氛围;下午前往著名活火山——覆舟火山,近距离触摸自然奇观;夜晚入住火山脚下的温泉酒店,在温润泉水中放松身心。此外,万隆美食更是风靡印尼,比如Siomay Bandung(万隆鱼丸汤)、Batagor Bandung(万隆炸鱼丸配沙爹酱)等等。 总结来看,万隆的定位可精准概括为:“雅加达的后花园 + 西爪哇的产业腹地 + 印尼的设计客厅 ”。对计划落地印尼的时尚类企业而言,若能深度对接当地创意产业与高校科教资源,将“小单快反”的制造优势与“品牌出海”的战略需求相结合,万隆必将成为企业海外布局的“第二增长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