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说:印尼语人才月薪多少?

印尼语人才就业前景怎么样?刚毕业就月薪过万是真的吗?

确实是真的,而且不管是央企的印尼项目还是民企的印尼项目都抢着要。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自2015年开始大量的中国企业涌入印尼,行业遍布基建,矿业,制造业,贸易电商行业等等,预计总数有2万家,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中文印尼语双语人才,但中国提供印尼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10多所,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只有几百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这些印尼语专业人才,刚一毕业,就会被中建,中交,中水等央企,以及青山,力勤等大型民企争抢,薪资普遍都在1万人民币以上。

王掌柜2004年在印尼留学,校友已经有上千名,遍布印尼华人圈,获得了非常好的事业发展,留学印尼,不用考试上本科,抢占印尼语人才的红利期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IndonesiaDaily

即时更新,为您报道最新的印尼资讯,看印尼尽在每日印尼indonesia-daily.com。

为您推荐

掌柜解读:印尼开公司选纯外资还是合资?

中国老板落地印尼开公司,选择纯外资还是合资?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老板,都在关注印尼市场。无论是制造业贸易还是项目合作,印尼都成了热门的投资选择。但在筹备阶段,很多老板都会遇到一个关键问题,到底该注册外资公司,还是找本地人合资? 在印尼公司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内资公司和PMA外资公司。内资公司只能有印尼公民或印尼法人持股,不允许外资直接参与。而外资公司的概念是,不管是有1%的外资成分,还是100%的外资成分,都叫外资公司。 而合资公司,本质上就是外资公司。如果你涉及制造业贸易服务等行业,印尼政府是允许100%外资的,除非你有100%可信赖的本土合作方。否则注册外资公司PMA是更稳妥,也是更合法的选择,方便掌控企业的完整控制权。而且不管是税务还是劳工,外资公司和内资公司,在印尼都享受同等待遇。在我们的服务案例中,有太多中国老板,稀里糊涂就找了本地合作方,结果合作过程中,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这其中的关键是在印尼股份代持属于违法,不受法律保护。总结下来,当你的项目还在从0到1的试错期内,最好有一家100%自己控股的公司,方便高效率决策,等你跑通业务闭环,从1到n的规模化阶段,有了一定的本土资源积累,再去寻求有本地合作资源的合作方,会更稳妥。

揭秘印尼十大矿企,谁主沉浮?

印尼十大矿业巨头榜单:资源背后的资本与转型密码 印尼作为全球资源大国,矿业巨头的动向向来牵动国际市场神经。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当地十大矿业巨头的榜单,从这份排名里,既能看到谁是真金白银的赚钱能手,更能摸清印尼资源版图的权力脉络。 一、Freeport自由港:从国矿”到印尼国家队的现金奶牛 榜首毫无悬念,还是手握巴布亚格拉斯伯格铜金矿的PT Freeport Indonesia:最新营收大概170兆印尼盾(约102亿美元),这多亏了地下矿大规模投产,再加上金价飙到历史新高,铜和金两头都卖得火。 说到股权结构,现在的Freeport早不是当年的“纯美国矿”了: ● 印尼矿业国企控股平台MIND ID持股超51%,是绝对的话事人; ● 美国Freeport-McMoRan退居小股东,主要负责技术和运营。 所以这家公司其实是“国家队+华尔街”的组合。对中日韩下游冶炼企业来说,Freeport更像个必须打交道的“资源央企”,而非富豪私矿。 二、Adaro:托希尔家族的煤炭王国 第二名是Adaro集团,合并营收约105.19兆印尼盾(约63亿美元),既有热煤(AADI)也有冶金煤(ADMR),再加上电力、港口、物流,标准的“煤炭综合体”。 这家企业台前核心是大家熟悉的Garibaldi “Boy” Thohir——现任国企部长Erick Thohir的哥哥,也是Adaro Energy的掌舵人之一;幕后还有印尼老牌“阿斯特拉家族”华裔背景的资本玩家。 Adaro的优势很突出: ● 资源好:低硫热煤+冶金煤双轮驱动; ● 产业链全:自有港口、驳船队、电厂,成本压得极低; ● 人脉广:托希尔家族横跨体育、金融、媒体、国企系统。 简单说,这是家“煤炭+基建+关系网”的综合体,中资想长期合作,得好好研究它。 三、BUMI:巴克里家族和萨利姆的老牌煤炭舰队 第三名PT Bumi Resources Tbk(BUMI),营收约95.5兆印尼盾(约57亿美元),成绩相当亮眼。 但要懂BUMI,得先明白:它更像个“控股平台”,真正赚钱的是旗下Kaltim Prima Coal(KPC)——全球最大露天煤矿之一,单矿就贡献了七成以上营收。 股权上,BUMI长期被两大势力把控: ● 一边是巴克里家族(新秩序时代政治财阀代表); ● 一边是萨利姆集团(Indofood背后的食品帝国)。 对投资者来说,看BUMI其实就是看三点:KPC的产量和成本、巴克里家族的财务操作,以及萨利姆的兜底力度。 四、Vale Indonesia:巴西巨头+印尼国家队的镍矿样板 榜单里容易被忽视的是PT Vale Indonesia Tbk(INCO)。营收虽不及前两位,但在镍产业链里地位关键。2024年营收大概在150兆印尼盾(约90亿美元),美元收入年浮动8-10亿美元。 股权结构很有代表性: ● 印尼国企矿业控股MIND ID持股约34%; ● 巴西Vale Canada(淡水河谷)约33.9%; ● 日本住友系约11.5%,其余是公众股。 这是标准的“三方平衡局”:巴西出技术和全球供应链,印尼掌资源主权和政策,日本锁定长期原料。在印尼全力发展电动车产业链的背景下,它是“国企+跨国+日资”的样板,中资绕不开。 五、DSSA + GEMS:黄氏家族的Sinar Mas能源臂膀 第五名PT Dian Swastatika Sentosa Tbk(DSSA),营收约49.04兆印尼盾(约29亿美元)。它是金光集团黄氏家族在能源矿业领域的核心平台。 DSSA能进前五,主要靠控股51%的PT Golden Energy Mines Tbk(GEMS)——可全额并表,而GEMS本身就是印尼前几大煤炭生产商,年产量近5000万吨。 除此之外,DSSA还做自备电厂、化肥贸易,甚至宽带业务。这类家族能源平台,现金流稳、产业链长,对上游设备、工程总包需求集中。 六、Bayan:刘德光的高毛利神话 营收榜中段最抢眼的是Bayan Resources(BYAN),营收约56兆印尼盾(约34亿美元),利润率却行业顶尖。 创始人印尼华裔刘德光(Low Tuck Kwong)1948年出生,被称为“印尼煤炭之王”,2022年身家曾达252亿美元,冲到印尼富豪榜第二。 Bayan的打法很“工程师范”:只抓高品位煤,不碰垃圾资产;重投基建,自建运煤路、港口甚至小机场,把运输成本压到最低;煤价上涨时果断放量,赚足利润。和靠政策关系的老财阀截然不同。 七、Amman Mineral:Panigoro家族接盘Newmont的翻身仗 再往下是Amman Mineral(AMMN),前身是美国Newmont Nusa Tenggara,手握西努沙登加拉省Batu Hijau铜金矿。2016年,以Medco Energi创始人Arifin Panigoro为首的印尼联合体,花了约26亿美元买下Newmont手里的大部分股份,完成“印尼化”。 如今Amman和Merdeka合计年营收约36.38兆印尼盾(约22亿美元),Amman的铜金收入占了大头。Panigoro家族是典型的“能源财团”:一手油气(Medco),一手电力和金属矿,资本市场经验丰富,和政府互动密切,是中资冶炼合作的好对象。 八、Merdeka Copper Gold:阿斯特拉后代+政坛新贵的资源拼图 Merdeka Copper Gold(MDKA)近年频繁上新闻:有东爪哇Tujuh Bukit金矿,有Wetar铜矿,还杀入镍加工和不锈钢产业链,是多金属平台。营收和Amman合计约36.38兆印尼盾(约22亿美元)。 大股东是Saratoga集团——由阿斯特拉创始家族二代Edwin Soeryadjaya和现任旅游经济部长Sandiaga Uno共同创立。这意味着它背后有阿斯特拉“老钱”、现任政治精英,再加国际资金。对中资来说,合作更适合JV、股权投资,而非单纯买矿。 九、PT Bukit Asam:MIND ID旗下的“煤炭央企底盘” PT Bukit Asam Tbk(PTBA)是榜单里最“根正苗红”的国企煤矿,隶属于MIND ID,国家持股约65.9%。 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约384兆印尼盾(约230亿美元),2024年煤价下跌后仍涨到约420兆印尼盾(约250亿美元),盈利依旧可观。 PTBA的意义不在家族背景,而在国家能源安全——是印尼国内用煤的“压舱石”,还在搞煤炭下游化和新能源转型,是很多国企项目的长期供煤方,代表着和印尼国家队合作的窗口。 十、Indika Energy:苏哈托“外甥家族”的能源+EV转型 最后一位是Indika Energy(INDY),营收约42兆印尼盾(约25亿美元),体量和PTBA接近,但资产结构更“新潮”——一半煤炭,一半往新能源和电动车转型。 实控人Agus Lasmono Sudwikatmono,是前总统苏哈托亲外甥、已故企业家Sudwikatmono的小儿子,持股超三分之一。近年Indika一边减持煤炭,一边布局电池供应链、和国际车企合作,还加码可再生能源。它的看点,是老财阀如何押注新产业。 把这十家公司摆在一起,规律很明显: 1. “家族+国家队”是主旋律 黄氏、托希尔、巴克里+萨利姆等家族,搭配MIND ID、淡水河谷等势力,每个大矿背后都是一套资本权力网。 2. 转型方向藏着未来 铜金镍企业发力新能源原料,煤炭企业跨界电池,谁在转型,谁就在为下一轮周期铺路。 这份榜单从来不止是一串营收数字的排序,更是观察印尼资源主权、资本博弈与产业迭代的核心窗口。家族势力与国家队的共生、传统矿业向新能源的跨界,既藏着印尼资源经济的过往积淀,更清晰指向了未来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与合作方向,值得每一位国际参与者深研细究。

掌柜解读:棉兰-马六甲重镇,西部枢纽

当马六甲海峡商船驶向印尼西部,棉兰这座枢纽城市便映入眼帘。作为北苏门答腊省省会,2024年其城市常住人口250余万、都会区逼近500万,是爪哇岛外印尼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以印尼前四体量稳居西印尼门户地位。 棉兰的枢纽地位,首见于港口布局。从市区北不到一小时,便是荷兰殖民时期起源的勿拉湾港,如今已是苏门答腊最繁忙集装箱港,年处理55万至68万标准箱,承接爪哇岛外核心出口功能。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这里是苏门答腊棕榈油、橡胶等大宗商品的”出海第一站”,转运至中、印及欧洲市场。更具战略意义的瓜拉丹绒港,定位”西部海上门户”,设计年吞吐6000万标箱。 还有空陆通道也强化了枢纽优势。瓜拉纳穆国际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740万人次,航班网络连通雅加达等国内核心城市及新、马等东南亚枢纽。地面上,苏门答腊3000公里高速网已贯通1000公里,以棉兰为核心的交通网,串联起全岛5000万人口市场,加速自然资源加工流通。 经济实力:从资源出口到综合枢纽的转型 数据直观展现棉兰实力: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303.3万亿印尼盾(约1350亿元人民币),增速5.04%。其”港口型区域中心”结构清晰:北苏门答腊与亚齐的橡胶、棕榈油等原材料,在棉兰完成收购、加工、结算后经勿拉湾港出口;市区密集的银行、贸易机构及购物中心,构筑起完善金融商贸体系。随着交通完善,棉兰正从大宗商品贸易城市,升级为马六甲海峡旁综合物流与消费中心。 中资是转型重要推力。沿苏门答腊高速至塞芒盖国家经济特区,中资与印尼国企合作的医用手套及器械产业链已落地,投资额2.97亿美元。瓜拉丹绒工业园周边,中企牵头规划总投资120万亿印尼盾的钢铁冶金基地,以”基建+园区+产业链”模式,打造面向东盟的金属制品基地。 人文生态:多元融合的活力样本 棉兰的魅力在于多元文化交融:34%巴塔克族、33%爪哇族、10%华人及其他民族共处,清真寺、教堂、庙宇的声响在街巷和谐共鸣。这种多元性成为发展资本,加之南部多巴湖、东南Berastagi高原、西北的Bukit Lawang红毛猩猩保护区等丰富文旅资源,形成自然与人文合力。 立足印尼版图,棉兰价值凸显三维度:地理上守踞马六甲要冲,是西印尼出海口与跨苏门答腊交通枢纽;经济上以千亿级GDP承接资源出口与区域消费,借国际合作撬动升级;人文上凭多民族融合与文旅资源赋予发展温度。棉兰正以”枢纽+引擎+熔炉”身份,在东南亚格局中书写理性增长故事。
返回顶部